坊間有消息指出,於4月舉行的「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中,香港各大紀律部隊包括警務處、消防處、入境處、海關及懲教署,將會公開表演「中式步操」。消息甫傳出後,有人借題發揮指摘當局要全面引入「內地文化」,甚至控訴「捨棄傳統」云云。事實上,不論步操是中式還是英式,無非也只是一種技能,真的不需要上綱上線地胡亂指摘,否則只會令人驟覺欠缺一個國際城市應有的包容及自信。
步操的歷史源自於西方羅馬時期,是當時訓練士兵使用戰陣的方法,後來逐漸演變成閱兵中展示軍容的活動。中國明朝抗倭將領戚繼光,亦曾利用步操訓練提升軍隊的協作性,有利戰場上各級將士調動人員的效率。及至近代,清末政府編練現代化制式的「新軍」,即以步操作為基礎訓練的綱領。
不論如何,步操的實際用途就是,對內訓練團隊的協調性,對外展示紀律威儀的形象,何種形式根本不是關鍵。不過,從莊嚴及整齊的角度來看,就不得不承認「中式步操」有其獨特的魅力,亦是國家多次重大慶典中的重中之重。每當觀看到天安門長安大街經過的方陣,由上至將軍下至兵士千人同步的步伐,不由得會感受到其威儀及團結,與強大的精神面貌。
雖然如此,現時香港所謂中式或英式步操的爭論,其實也只是形式上的差異,不需要作出太多的引伸及聯想。反而,讓各大紀律部隊學習「中式步操」,其實是多一種技能的展現。對於部門的運作,是完全沒有任何改變,而外界亦毋須有過分的猜測。另外,香港多個青年制服團體陸續引入「中式步操」的動作及口號,也可視為一種新的體會,對青少年沒有任何壞處。
有時候,別有用心的人將某些改動作過度「猜想」,其實是欠缺包容及自信。想深一層,使用「英式步操」不應代表是「戀殖」,而「中式步操」更不會是「一國兩制」的完結。在實際操作上,紀律部隊也好,青年制服團體也好,也得學習一種步操的方法,用以日常集會及訓練之用。
此種爭論其實近乎於全國各地習慣的差異,恰如南方支持豆腐花應以甜味為正宗,北方則認為豆腐腦只能為鹹味。如此南北之爭的話題百年未解,有時甚至吵得面紅耳赤,但最終在一個國家的底下,均能存有「和而不同」的共識。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即在於此,能有所包容接納,彼此自信又不失格調。南北飲食之爭如此,中式與英式步操又有何不能共存的原因?
最近數年來,本港法律界亦有「脫假髮」的爭論,其實道理與步操類同。法律改革是為切切實實維持香港的法治體制,並不是表面脫個假髮就能成事。當然,如保留或拿走假髮能予人更大信心的感覺,就不妨可以考慮相關的做法。說到底,一個假髮或一種步操模式不會代表甚麼意識形態,反而我們應重視人心是否已真的回歸,對「一國兩制」是否有足夠的信心及認同。否則,再多的變動,也只會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