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醫療變革

香港人口老化,但相應的醫療衞生康健服務卻遲遲跟不上,以公營醫院為例,專科輪候的時間愈來愈長。年老多病者也有不少同屬貧窮長者,依靠公營醫療,不可能也不應該趕他們去昂貴的私營醫院就醫。這絕對不是經濟或公共財政問題,已經是政治與道德問題。

在發達社會中,香港的公營醫療制度以高效見稱,政府財政支出佔的比例較低,大有擴展的餘地。但回歸以來政務官為首的政府與醫療私營利益勾結,抑制公營醫療的發展,故意把市場和病人推往寡頭壟斷的私營部門,人為地製造公營醫療體系的壓力,傷害公眾的醫療福祉。實際上給中下層病患者帶來傷痛、苦楚和不應早死的病逝。這是典型的以市場效率為藉口對社會弱勢社群的不合理的攻擊。

對特區政府來說,一是不缺錢;二是人命關天;三是病者牽連家人親屬,一人痛全家痛;四是醫療的效果不能單看醫療的直接費用,要看政府和醫療機構以外病人家庭的經濟社會效益;五是醫療可以是產業,不是社會福利的單純支出。醫療科研可產生出巨大的產業經濟效益。

今次新冠疫情中疫苗生產和有關藥物研製,便顯示出醫療亦可產生巨大的經濟收益,更可推動整體經濟向知識密集的科研經濟升級轉型,一舉多得。

當然,醫療產業的發展不能單朝暴利的高端醫療診治或醫療旅遊,而應立足本地社會的大眾醫療需要。從這個大眾醫療需要產生出來的藥物、醫療手段方法、科研要求,依規模經濟效益來開發,不以暴利為目的。而是以醫療效果為宗旨,才不會如美國那樣被資本所篡奪,形成暴利性的寡頭壟斷集團,與社會大眾為敵。

香港的公營醫療發展,首要改變醫管局的企業式管理方法,建立以公眾福利為目標的管理體制。一不能肥上瘦下;二不能陷於官僚主義、文牘主義。管理重心是治病救人,不是上下唯求免責、卸責;三是不能故意降低公營醫療實際效率,把病人驅趕至私營部門,浪費病人和社會的資源。例如檢查儀器故意不增加,迫使病人往私營機構以昂貴費用作檢查(且是由公營機構轉介給私營機構)。

不解決公營醫療被政府抑制發展的做法,香港愈來愈多的老化人口將老無所醫,實際上政府用官商勾結的方法將他們置之死地,毫無道德和人格操守。

對殖民地政府,我們無法要求;回歸20多年,我們也無法改變官商勾結。今天開始,我們要求真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