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高企,港人上車艱難。立法會秘書處昨發表「自置居所對香港社會經濟的影響」的研究簡報。研究指出,香港樓價於15年內急升近4倍,自置居所比率於前年下跌至49.8%,為20年新低。縱然比率於去年後期輕微反彈至51.2%,數字仍遠低於富裕經濟體系的60%水平。其中特別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在整體自置居所戶主中的比例,自1997年的22.1%大幅收縮至前年的7.6%。有經濟學家批評政府對港人置業困局「甚麼都不肯做」,令年輕人在置業方面失去希望,認為政府倘若撤銷樓市辣招,可增加市場流轉供應。
研究指出,自置居所可為整體社會帶來明顯效益,包括培養社會歸屬感和促進社會政治穩定。不過在土地嚴重短缺和置業負擔能力下降的背景下,截至前年,35歲以下人士在整體自置居所戶主中的比例大幅收縮至7.6%。與此相反,於前年,60歲及以上的年長戶主於自置居所戶主中的比例為41%,較1997年的21%相應比率上升一倍。
至於住戶的居所租住權分布亦出現重大變化。2009至2019年期間,公營或私營房屋的租戶數目增幅最大。這與1997至2008年期間最大的相應增幅來自於自置居所住戶,形成強烈對比。2009至2019年間,私人住宅單位的淨增業權大多由投資者持有,並放租予租戶,而非自住。雖然普通租戶也可努力儲蓄置業,但單憑工資,他們較難在物業市場與其他買家競爭。這對社會流動構成連鎖影響。
研究提到中長期展望,指提升自置居所比率仍充滿挑戰。政府未來10年的私營房屋落成目標,年均量僅為1.29萬個單位,低於2010至2019年間的1.35萬個實際落成量,預料整體可供出售房屋的數量,與社會需求仍存在頗大距離。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表示,由於香港本身限制多,如土地供應等,故年輕人難上樓是個結果,惟政府選擇的是「甚麼都不肯做」,令年輕人於置業方面失去希望。
他續指,俗稱「辣招」的多種印花稅副作用多於壓抑樓價的效果,因樓市已顯示難以下跌,反令市民減少購置第二層物業,令租務市場租金上升,政府倘若撤辣,目標令私樓租金不要太貴,年輕人方能儲蓄上樓。
他又指,即使私樓價格高昂,年輕人難以負擔,政府於居屋層面亦能作出改革,若將方式由「抽籤」改為「輪候」,都能令年輕人對人生更容易規劃、更有希望,而不是「今次抽唔到又唔知要等到幾時」,無了期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