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留5億改善郊園設施 環團憂加劇行山人潮

【本報訊】政府在財政預算案中表示預留5,500萬元,在未來5年就郊野公園內10條熱門及具旅遊潛力的行山徑,推行第二期改善計劃,提升市民及旅客的消閒體驗;又會預留5億元來為部分郊野公園增加觀景台、樹頂歷奇等設施。然而,有行山人士與環保團體擔心,計劃會鼓勵更多人前往熱門山徑,沙化問題惡化,又質疑一些選定山徑,難以加大遊人承托力,建議政府要做好教育,甚至有需要時應「封山」。

倡適時封山 「抖吓生番啲草」

疫情下市民蜂擁至多區山徑「行山」消閒,沙化情況嚴重,如元朗雞公嶺受越野電單車影響,山嶺有多處車胎痕,地面沙塵滾滾;塔門因草地長期受遊人踐踏以及遭營帳覆蓋,致寸草不生;楓香林至黃泥墩水塘一段,因途經近來成「打卡熱點」的千島湖,人流多至被網民批評為「遠睇如螞蟻山丘」。政府打算出資改善10條行山徑,完善路徑覆蓋及連貫、管理路徑的水土流失、改善植被、加設飲水機、優化郊遊資訊牌等。

行山團體「隨我行」創辦人邱先生指,政府選擇的行山徑中,如太墩至北潭涌一段是未開發的山徑,認為政府要做好規劃,他指以往北區曾斥資近5,000萬元去改善粉嶺蝴蝶山及畫眉山行山徑,以蝴蝶山為例,增設涼亭、觀景台、扶手,但設施對行山人士而言過度人工化,希望當局會「就地取材」,用木梯而非石屎來搭建。對於多區有沙化問題,期望政府可撥出資源加強保養,減少山徑耗損,更建議有需要可「封山」,「之前封咗啲營地、燒烤場都好有用,可能之後夏天,可以封一封山,畀佢可以抖吓,生番啲草出嚟。」

「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表示,政府打算改善行山徑後推廣綠色旅遊,但未有考慮到部分山徑的承托力,如梧桐寨瀑布徑是天然樹林,加上有溪流,路段較窄,難以想像如何擴闊路段;又指鳳凰徑第三段、楓香林至黃泥墩水塘一段經已是熱門路徑,難以提升承托力,建議政府除了加強硬件配套外,亦要加強教育與管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