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在日前公布,高官在公布前已經周圍講,請大家不要有期望,稱今年不會大派糖,要慳啲使。好明顯這一招是「期望管理」,減低了社會對預算案的期望,從而使預算案即使沒有亮點,大家也不會感到「震驚」;若稍有小恩小惠,市民可能感到「皇恩大赦」。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大家都期望港府會有方案紓解民困,因為去年是病毒年,全球都受衝擊,大小行業都因為封關、封市、封省、封國而百業蕭條,特區政府花了2,900億元紓困,也只是杯水車薪,有當然好過沒有,但一定未足夠令社會可以維持狀況。
香港在經濟上,無論是對外貿易,還是內部經濟活動,都因新冠肺炎疫情而休止或半休止,本地生產總值下跌,失業率是17年來高位,情況都比去年同期差。所以,大家都希望當局縱使不加料派糖,起碼也不要減。當大家看過預算案後,真的「火都嚟埋」。當局使用財技,「朝三暮四」,想令香港市民以為預算案不太差。
預算案重點是取消向合資格市民派10,000元,又要做到市民不會有太大的反感。預算案用360億元向合資格市民派5,000元電子消費券,一般反應是:「都好過冇」。但若大家以去年預算案紓困措施比較,原來是從各項紓困措施減、減、減,減了幾百億元出來,以填補此電子消費券支出。一、薪俸稅及個人入息稅,退稅上限由去年的二萬元減至一萬元;二、差餉寬減比去年少了約四分之一;三、電費補貼減半;四、綜援、高齡津貼、長者津貼、傷殘津貼等比去年減少了一半的援助;五、公屋和劏房等住戶沒有免租和津貼。政府慳慳埋埋,大概240億元。所以,360億元消費券,就是來自這些專項受惠人的口袋,最無良的是針對第三、四、五項的基層市民。香港基層淒涼咗,港府卻少理咗!
預算案另一個特點是「呻窮」,大呼現在是「逆周期的財政措施」,下年度有1,016億元赤字,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3.6%,未來5年都有赤字,到2026年3月底,儲備只餘7,758億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22%或12個月政府開支。數字嚇人,但看了這數字,大家卻應該安心:一、去年用了3,000億元紓困,下年赤字約1,000億元,數年後仍有7,000多億元儲備,安樂晒!二、前財政司司長跟立法會有個共識,儲備夠政府12個月開支,是最健康的。
香港今年比去年困難,打工仔和中小企今年差過去年,財爺不肯或不懂扶貧濟困,唔該畀第二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