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改革着重國民身份認同

由學界及教育局人士組成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早前向教育局繳交報告建議中學課程改革方向。該局昨向學校發出問卷調查,了解學校對優化方案的建議和意見,當中較受關注的通識科,其新名稱及內容曝光,當中有5個名稱供學校選擇,包括公民與國家科、國民與社會及社會教育科等,6大單元刪去了「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改成10個課題,不少涉獵一國兩制、國民身份認同及國家最新發展等。

報告早前建議4個核心科目維持必修必考,大學收生方面新增「學校推薦直接取錄計劃」,加強價值觀教育及生涯規劃教育等。至於待重新冠名的通識科,維持必修必考、公開試只設達標及不達標評級,亦不設獨立專題探究(IES)等,課時約100小時。新課程有3大主題,包括「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課題包含一國兩制的內涵與實踐、國民身份認同等;另一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主題,有改革開放與人民生活的轉變、國家最新發展與香港融入發展的規劃和政策;第三個是「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主題,亦設有內地考察,佔10小時的學習時數。

刪「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

局方向學校發出的問卷可見,有5個新課程名稱供選擇(見表),學校亦可建議新名稱。問卷其他問題包括教師想獲得哪個課題的教學資源、屬意學生到哪裏交流等等。

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李偉雄認為,課程在改動後,加強了現有的「今日香港」及「現代中國」單元,可令學生更認識香港及內地。他又指,以往有港人或學者曲解一國兩制,故他估計局方望在新課程令學生能有正確認識,由於新課程刪除了「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他估計與早前有聲音指,學校一直有德育教育,而且初中學生已修讀生活與社會,故高中就不用在科目中學習,而新課程仍保留全球化、科技、能源及公共衞生的課題。他個人會選擇「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為新科目名稱。

至於優化後英文科方面,會精簡校本評核,豐富現行課程內容,增強學術及創意層面的語文運用。數學科課程由「基礎課題」和「非基礎課題」組成,學生可以只修讀基礎課題及部分非基礎課題。如在文憑試的「基礎課題」表現良好,最高可獲4級的成績。

中文科變兩卷評核 口試融校本

中文科方面,方案精簡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的教學,以及公開評核由4卷合併為2卷,將說話能力評估融入校本評核的「閱讀匯報」,但會保留讀、寫、聽、說的元素。局方指,若方案最終獲接納,最快可於下學年的中四級起實施。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