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貓頭鷹型」抑鬱症 強光治療成效佳

本港每10個成年人就有1人患抑鬱症,而抑鬱症患者中,有約兩成屬於「貓頭鷹型」,即習慣晚睡晚起的人士。「貓頭鷹型」抑鬱症患者治療時,藥物醫治較難見效,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大學合作展開的研究發現,利用強光模擬日光照射環境,僅照射治療數周,已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晝夜規律失調,令有關人士生活作息較佳,對抑鬱症患者的治療效率亦增加了一倍,累計臨床治愈率超過67%,患者的失眠及負面情緒均有改善。

港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李馨表示,「貓頭鷹型」抑鬱症者較常有失眠及嚴重抑鬱症症狀,自殺率亦較高,常規的精神科藥物治療對他們成效較低。

臨床累計治愈率達67%

中大精神科學系與港大心理學系合作,於2015至2018年招募93名「貓頭鷹型」患者參與輔助強光治療,八成參與者是女性,平均年齡為46歲及患抑鬱症長達13.7年。患者平均上床睡眠時間是凌晨2時,一般上午10時半才起床。他們被隨機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治療組會在家接受為期5周、每日30分鐘的強光燈箱照射療程;對照組則接受較暗的光治療。研究發現,治療組的臨床累計治愈率高達67.4%,對照組為46.7%;前者治愈時間亦較快,約2周已見改善。

中大精神科學系副教授陳詠欣表示,患者接受強光治療後,上床及起床時間均提早,作息較規律,失眠情況亦獲改善,目前強光只作為輔助治療,外國曾有研究實驗發現,單用強光治療較藥物治療佳,惟需更多研究分析成效。中大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指,強光治療是具潛力及有效的方法,沒有不良藥物副作用、成本低,在家治療亦十分方便。他建議患者應多接觸早晨戶外光線,晚上則應避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因電子產品發出的藍光會擾亂人們的生理時鐘。榮又希望,在進一步研究證實強光治療成效後,將強光治療發展為常規治療。

患嚴重抑鬱症10多年的鄭女士屬於「貓頭鷹型」,經常凌晨3至4時上床睡覺,下午1時才起床,她要長期看精神科醫生及依賴安眠藥入睡。她指出,患病時難有睡意,經常會無故哭泣及頭痛,「食頭痛藥似食飯咁」,情緒低落時易有自殺念頭。安眠藥副作用令她出現夜遊情況,「會起身浸冬菇、菜乾,又將神台嘅香爐掉落垃圾桶,仲試過條香蕉食到一半就放喺梳化」,但她起床後對夜遊完全不知情。

治療一周已大有改善

約3年前,鄭女士接受強光治療,僅一周已見症狀有改善,起床時間提早了,容易有睡意,精神亦較佳。她照完數周強光療程後,已不需再治療,病情變得穩定。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