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 數據實驗室 肝炎風險解密

潮流興講大數據,醫療領域同樣倚重醫療數據,醫院管理局在2018年成立數據實驗室,去年為6個大學團隊項目進行了一年的先導計劃,其中一個項目是由中大及浸大研究的病毒性肝炎項目,研究團體首年透過數據分析本港肝炎患者的風險級數,分辨患者肝炎程度屬輕微、中度還是嚴重,從而掌握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團隊收集12萬本港肝炎患者數據作出分析,發現乙型肝炎患者出現在年長人士身上趨勢略有變化,如20年前的乙肝患者普遍是40歲,現在有不少求診患者卻已50至60歲,換言之,年輕一族患乙肝的機會減少。

研究成員之一、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麗虹介紹,團隊從2000至2017年收集了12萬的本港肝炎患者數據,當中患者年齡中位數50歲以上,男性佔58%,以乙型肝炎的患者數據為多。他們按年份分四階段作出數據分析,發現不少乙型肝炎患者求診年齡延後,她認為,自1988年起所有在港出生的嬰兒都可免費接受乙型肝炎疫苗,因此年輕一代出現乙肝的機會相對少,剩下的便是一群年長患者。

她解釋,年紀愈大的乙肝患者,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愈高,導致身體其他器官均可能出現損傷,而用藥亦可能對患者產生副作用,因此照顧乙肝患者的方法均正在改變,她認為數據庫提供有助制訂往後針對肝炎的治療方法,並可為政府在醫療政策上提供數據參考,配合世衞在2030年前減少90%肝炎患者的新症,以及減少65%肝炎患者的死亡率。

建模型系統 盼放醫局內聯網

黃又說,研究團隊從肝炎患者數據中建立機器學習模型系統,辨識哪些患者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準確率達90%以上,幫助慢性肝炎患者分出屬低、中、高風險,讓醫護人員識別肝炎患者的風險因素,作出合適的治療判斷。首階段的研究成果曾在國際會議上發表,希望該模型系統能投放在醫管局內聯網中,讓醫護人員在公立醫院或普通科門診診症時均能使用,第一時間掌握求診的肝炎患者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及早提供合適的治療。

她指出,團隊正進行第二階段的數據研究,透過收集公立醫院電腦掃描影像數據,合併首階段的年齡、性別、血液資料等基本數據一同分析,進一步應用於臨床治療。

須簽承諾書 「不雲端不帶走」

醫院管理局的數據實驗室共提供超過20多年共280TB數據,有關實驗室有嚴格規定,研究團隊在數據實驗室中,以「不雲端、不帶走」模式,使用時間為星期一至六的朝九晚八,學者須簽署承諾書,即場分析數據,確保不會將系統內資料取走,且在使用時直接進行分析。記者林祐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