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老有所醫:正向醫學健康術語 練腦「自」療

不同專業有不同術語,術語就是幫助分析理解,幫助達到目標的指導思維法術。人遇上身體問題尋醫,不同醫術各自有病名術語,幫助理解病變過程及表達治病方法。以現代醫學為例,皮膚過敏尋醫,說吃花生後體現,醫生診斷過敏原是花生,開過敏藥幫助。病人再次吃花生後又有過敏,尋過敏專科,醫生研究更新藥物或脫敏治療,介紹給病人,費用不菲。

花生過敏是一種病的名字,形容身體對花生有過敏反應,肥大細胞(一種免疫細胞)釋放組織胺的化學物質,令皮膚充血發炎並腫脹膨脹。這是重點放在外因及「身體物質病」主義的科學事實,適合習慣對外而少自省的正常人。另一種醫患少注重、習以為常少處理,排除意識之外的內因科學事實,是肥大細胞的活躍程度隨習慣負念腦線路的負訊息,所產生的動力而變化。

將病人注意力放於神經線

一般人正念自療不果,自動尋外物質他療。而一般醫生主要說外因負向疾病術語診治,不自覺訓練病人信心在藥物,病人漸變依賴。「結合醫學」是正向醫學加正常醫術,醫生主要說正向醫學健康術語腦訓練自療,輔以正常組織胺類藥物之外,將病人注意力意識放於神經線,向病人解釋他的皮膚病主要是「神經線訊息病」引致,但暫時不吃花生是更好而不是害怕逃避。神經線有病態記憶,神經線信號習慣發出負信號給皮膚的免疫系統,腦線路訓練有機會治本。

醫生或保險公司之間溝通文件當然用外因過敏(allergy)之病名字而不是寫內因神經敏感(sensitive),這是個人身體屬於社會或屬於個人之分別。人們深入學習研究專門人事物,日久生情緒,腦線路強化,會增加信心所在。病人習慣心虛尋他信物,或醒覺自信又虛心學而輔以他信物,選擇自由。名字建立意識,主意識習慣在那裏,那裏主命運。

張錦暉醫生

研究大腦可塑性、正向醫學腦線路訓練/結合醫學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