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新來港學生及少數族裔學生或因語言不通或家庭經濟背景問題,令他們成為弱勢;惟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的研究發現,就讀本港主流學校的高中生在多項升讀專上教育的自評分數低,包括在他人的支持及鼓勵、升讀專上院校的功效、學習能力自我評價等,亦較新來港學生及少數族裔生為低。學者認為,結果反映本地主流學生對專上教育態度較為消極,亦感支援不足,出現「主流成弱勢」的現象。
研究團隊在2018年10月至去年5月,向23間中學共5,014名學生收集數據,而受訪的學生共有4類,包括沒有領取政府資助的主流學生、領取資助的主流學生、內地來港學生及少數族裔學生。
團隊成員、中大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副教授袁月梅表示,少數族裔與內地新來港人士通常與低收入階層重疊,一般他們的學歷及技能較遜色,就業收入水平較低,因此會出現在職貧窮。她又指,少數族裔及新來港學童成功升讀專上院校面對重大挑戰。
研究發現,沒有向政府申領資助的本地學生,在各項升讀專上教育的自評分數,較少數族裔低;而少數族裔學生在他人的鼓勵、學習能力自我評價、資助認知及需要的自評分數,則較本地學生好。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校長歐陽麗琼表示,現時普遍學校的生涯規劃工作較完善,支援增加,弱勢的學生亦有入讀心儀學科的機會,但本地生對專上教育態度較為消極,相信與學制有關。因新學制科目不多元,而且偏向學術,雖然高中應用學習科目望令學生獲得與職業相關的能力,惟家長不太接受。她又指,文憑試比舊有的中學會考艱深,估計有三分之一的中學生與課程完全脫節,而本地弱勢學生面對學業的挫敗感更大。
袁月梅建議,政府可加強家長教育,家長亦應多與子女溝通,而學校亦可強化生涯規劃,以提升學生的社交及抗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