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早前中國簽署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覆蓋15個國家共22億人口,按GDP總計26萬億美元。RCEP原由東盟10國發起,再加上最新簽署的中、日、韓、澳、紐,代表着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邁出重要的一步。自貿協定,簡言之就是國際上拉朋友圈做生意,力求減低貿易壁壘,將關稅減至最低,自由貿易發揮各國自身優勢,最大化推動區內經濟增長,而經濟利益上的連結和共享,亦有助區內和平穩定。
傳統自貿協議,通常由傳統經濟強國提出,這些協議框架必然有利於大國開拓市場,加入的發展中國家可能面對更激烈的國際資本競爭,未必處於有利地位,不利於本國企業,導致產業升級困難,甚至可能淪為大國經濟殖民地。但這次RCEP由東盟10國發起,10國中除新加坡外,都是發展中國家,協議由這些國家發起,就不會出現一些看似很公平,但實質上是以強凌弱的情況。另外,在這15國中,經濟上互補性很強,東盟10國(新加坡除外)有非常豐富勞動力,特別是印尼、菲律賓和越南,都有約一億或以上人口,他們有點像幾十年前、正在改革開放的中國,生產低端產品會有很強競爭力;而在生產過程,他們有機會掌握技術和獲得資金,就業機會亦有保證。反觀日本和南韓強項則在尖端生產、研究和工業品牌,特別在電子產品和汽車產業更是全球領先,他們需要在新興市場擴大出口爭取份額;澳洲和新西蘭在高質農業品出口和天然資源,可謂得天獨厚。至於新加坡,則在專業服務和金融投資領域,在區內擁有領導地位。可以這樣說,RCEP在經過8年談判,各國在各自領域可謂各取所需,大家都是贏家。
那麼中國呢?筆者認為,中國作為區內最大經濟體和市場,擁有最完整的工業生產體系,高、中和低端也有,也有不少新興品牌和大企業,需要開拓市場。但正正是我們夠全面,相對的經濟互補性較低,甚至需要作進一步開放市場,純粹從生意角度,我們國家未必嘗到最多甜頭,但中國作為一個區域內大國,着重的不是蠅頭小利,看重的是王道,合作包容、互利共贏的王道。協議不論是誰提出,只要符合這個條件,我們都應支持。
在國際政治戰略層面,中國也是大贏家。中國透過RCEP加強與區內經濟一體化,是打破美國圍堵中國的最佳策略,美國用意識形態綁架盟友,意圖在政治上打壓及孤立中國,形成所謂新冷戰。但現實世界中,不論是政治甚至軍事,最終都是服務於經濟利益,就算一些國家雖然會在政治上對中國擺擺姿態,但在真正的自由貿易下,新冷戰就會變成冷笑話。中國的互利共贏策略,跟美國的單邊主義美國利益優先,形成鮮明對比。最近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出席一個創新經濟論壇時,認為沒有很多國家會願意加入一個排外的聯盟,尤其是排斥中國。至於中、日、韓在未來的關係發展,RCEP也許會是催化劑,更可能成為純粹東亞自貿區的試金石,透過更多貿易互利增強互信,打造東亞和平的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