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法國困局

因為法國最近發生的兩宗信奉回教新移民襲擊殺害法國國民事件,有論者提出,問題是否出自法國過分寬鬆的收容難民政策?他們擁抱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傳統,遵循自由、民主、人權大原則,所以容許大量北非和中東難民湧入國境,不加阻撓,但對這些新來的難民卻未有相應的協助措施,只是對初抵境的難民提供有限度的生活資助,缺乏對難民的輔導和培訓,未能加強他們的適應能力,結果這些來自北非和中東等伊斯蘭國家的難民居留法國後既語言不通,也沒有謀生技能,未能找到工作,也沒有社交網絡。他們因宗教和語言相近,到附近的清真寺禮拜之餘,容易被吸收參加一些伊斯蘭組織,有機會受到組織內的激進分子煽動,投身某些暴力行為,才釀成近期兩宗殺戮事件。

這種分析和評論當然有其道理,但單從自由、民主、人權角度看法國的收容北非和中東難民政策,難免有所偏頗,不夠全面。

法國是一個老牌殖民地國家,曾經在非洲、美洲和亞洲進行幾百年的殖民地管治。到了20世紀二次大戰後,因世界局勢改變兼國力衰退,在不少殖民地遭到反抗,才陸續退出。眾所周知的例子是越南、柬埔寨和老撾,跟着是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皆以戰敗退出終結。法國對殖民地的統治一向採取同化政策,要求殖民地人民全面跟隨宗主國,用法文,入讀法國學校,信天主教,長遠來說只要融入法國文化,便接納成為法國子民,不少殖民地的秀異分子都被吸收進去,歸化法國。自從法國放棄殖民地之後,很多前殖民地的子民都湧到法國成為公民,故此法國一直有少數族裔社區存在,比較顯著的有北非、中東、越南人社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曾託管敍利亞和黎巴嫩,有一定歷史淵源。近一、二十年來法國不但跟隨美國指揮,在北約名義下參加戰爭,有時還親自領軍,爭當北約指揮,如2011年攻打利比亞推翻卡達菲,近年在敍利亞和黎巴嫩的內戰都插上一手。因此,法國一直跟非洲前殖民地和中東保持一定關係,未能抹除前宗主國陰影,故當這些地區發生戰亂時,也有道義接收該地區的難民。法國距離北非、中東只隔了一個地中海,雖不似希臘、意大利般接近,但也是船艇可達,難以完全把抵埗的難民拒諸門外。相對來說,美國佔盡地利,與任何派兵開戰的國家隔絕千里,不虞大量非洲和中東的難民湧入。

法國如今要面對的,是大批文化差異極大,與法國沒有太大淵源的新一代難民,他們既未同化,也難以被吸收,收容太多,結果只是加重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