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的樹木政策一直為人詬病,不少專家、學者曾批評過,港府在種樹前無充足考慮樹木品種特性,以致種樹不當。每年風季有不少樹木被吹塌,2018年「山竹」吹襲期間更有超過6萬宗塌樹,對市民構成危險。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環境及設計學院環境學系副教授張浩走訪超過100條公共屋邨,研究接近3萬棵樹,發現舊式屋邨較多樹木生長於受壓的種植環境,一旦打風,容易有倒塌危機。
張浩在研究中選定當中30種常見樹種,得出一些種植建議,期望藉此減少樹木倒塌。他以空間、泥木、人流、草叢等因素,將公共屋邨內的種植環境分成良好、一般和受壓三種。張指出,或因綠化空間規劃問題,舊式屋邨較新屋邨有較多的受壓種植環境,譬如樹木被種在細小的樹穴之中,周圍被石屎包圍,令樹根生長受限,一旦打風,容易有倒塌危機。
張直言:「對的(樹木)品種要種在對的環境,才不容易倒塌」,他將30種常見樹種按高度及冠幅分成5大類,提出相對適合的種植空間。譬如台灣相思和細葉榕都是樹高和樹冠屬中至大型的品種,前者現時較多種於沒有地面植被的斜坡,但斜坡的泥膽不夠深、生長空間不足,每逢打風很容易連根拔起;而後者則大多種在路邊花槽、被石屎包圍,以致土壤質素不好,阻礙樹根生長,他建議這些品種以後都應改種在較大的綠化空間。相反一些樹高屬大型,但樹冠較窄的品種,如白千層,則可以種在較狹窄的綠化空間。張表示,研究未來亦會提交發展局,期望有助社會作長遠規劃,協助保育城市樹木。
目前政府採用「綜合管理方式」、由不同部門管理政府不同土地上的樹木,參與管理公共屋邨樹木的房屋委員會未有就研究結果作出回應,僅表示自政府樹木管理辦事處於2010年成立以來,一直依照樹木辦公布的指引,管理房委會轄下屋邨範圍內的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