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10月31日,香港都有慶祝萬聖節活動,很是熱鬧,不少幼稚園和小學還舉辦化妝打扮比賽,海洋公園有萬聖節巡遊、蘭桂坊有「扮嘢比賽」,一片節日氣氛。如此大規模宣傳慶祝萬聖節,是香港獨有現象,舉世無雙。有些港人還以為是歡度一個重要洋人節日,但如果他們去歐、美大城市,會發覺洋人對這個節日的反應大異其趣,遠較香港冷淡。這天既無特別活動,也不是公眾假期或宗教慶典。內地城市中,大概只有上海的一些較為新潮洋化的消費區有類似活動,一班人去裝扮喝酒,基本上也是學自香港蘭桂坊。
時下流行的萬聖節活動,其實起源於北美,不少住宅社區的獨立屋每到這一天都會把大門悉心布置,弄成鬼氣瀰漫、鬼影幢幢,兒童齊齊穿上不同服式,裝扮成各種故事人物,傍晚時聯群結隊逐家逐戶敲門,要求「 Trick or Treat 」(不給糖果便搗蛋),華人說是「扮鬼攞糖吃」。當然社區內的人家都準備糖果分發,令孩子滿載而歸。也有些城市的辦公室和消費場所的職員也會趁節日裝扮一下,湊湊熱鬧。基本上這些活動很個人很隨意,沒有甚麼組織,不參加也沒有大不了,也不如香港般充滿商業計算目的。
歐洲城市很少會大規模慶祝萬聖節,近十多廿年開始受美國影響,一些大城市有部分青年會稍作裝扮,去酒吧食肆喝酒嬉戲,作為應節活動,但在住宅社區,如北美般布置讓孩子結隊要糖果的現象並不普遍。
香港比較少獨立屋,多數人住的是多層大廈,管理嚴謹,不易逐戶敲門,孩子很難結隊外出去討糖果吃,家長也可能對鄰居缺乏信心不予鼓勵。我住過好幾個屋邨社區,記憶中只得外籍人士較多的愉景灣有比較具規模「 Trick or Treat 」活動。其他屋邨也曾見過零星活動,可能因少人參加,一兩次後便停止了。今年電視新聞竟見家長不避疫情,帶同一身打扮的孩子去人多密集、成年人喝酒嬉戲、兒童不宜的蘭桂坊湊熱鬧,這種家庭教育相信是香港獨有。
要追尋萬聖節起源,便得溯源早期羅馬天主教會,因為聖徒數目很多,無法一一立日紀念,就選同一個日子來追念他們,把紀念諸聖的日期改為每年的11月1日,目的是為了取代異教徒的萬鬼節,教會把這天叫作諸聖日(All Saints Day),把翌日叫作諸靈日(All Souls Day),紀念殉教信徒。所以現時的10月31日萬聖節,嚴格來說,應叫作萬聖節前夜,再過兩天才是萬鬼節。不過,羅馬天主教會並不鼓勵教眾慶祝本來起源於異教徒的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