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為一種較常出現於五歲以下小童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其名字取自於一九六七年首次報告該病的日本兒科醫生川崎富作。川崎病主要引致全身急性血管發炎,常見病徵包括持續多天發燒、皮膚出現紅疹、眼結膜充血、舌頭紅腫(俗稱「士多啤梨舌」)、嘴唇發紅或裂開、頸部淋巴或手腳腫脹等,嚴重患者可能因而引發冠狀動脈瘤,影響心臟功能。
川崎病初期的主要藥物治療為注射一劑高劑量的免疫蛋白,以及服用中到高劑量的阿士匹靈以減輕身體發炎情況,直至病人持續退燒兩至三日。病人退燒後需持續服用低劑量阿士匹靈至少六至八星期以預防冠狀動脈病變。
另外,由於免疫蛋白可影響後續麻疹、腮腺炎及水痘疫苗注射效果,且注射水痘疫苗後,短期內服用阿士匹靈或可能引致雷氏症候群,故若小童不幸確診川崎病,家長應與醫生商討子女未來的疫苗注射計劃。
近期不少文獻報告指出,確診新冠肺炎的小童同時或痊愈後出現類似川崎病的症狀,雖然小童被傳染後,發病率及病情大多比成年人(尤其長者)輕微,但家長亦需保持警覺,協助子女保持個人衞生,例如勤洗手、出外時戴上口罩等。
若子女出現川崎病症狀或其他新冠肺炎症狀(例如咳嗽、呼吸困難、鼻塞、腹瀉等),應立即帶子女就醫。若對相關藥物有任何疑問,歡迎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
藥物教育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