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官員大花筒作風由來已久,好的不傳承,這種惡習卻由港英時代過渡到特區,應使不使,不應使卻大使,多項大白象工程都超支嚴重,拖延以及幾乎爛尾,而且大部分都是蝕大本,回本無期,郵輪碼頭、港珠澳大橋、高鐵都令人搖頭嘆息,西九龍文化區更像都市傳說,聽了這麼多年,嬰兒都變大人,何時香港人才有機會享用?
所以,當高官推出「明日大嶼」人工島填海計劃,各界齊聲反對,這才真正是全民反應,而不是剛收場的所謂全民檢測可比。有環保團體指出,造價超過六千億元的明日大嶼若正式實行,財政儲備將在十一年內用光,特區政府或需舉債來維持公共開支。
高官洗腳唔抹腳例子多不勝數,最新鮮的是全民檢測計劃,終於公開支出費用,原來用了五億三千萬元公帑,卻只得約人口兩成多的市民參加採樣,而找出三十二名確診者,每個成本盛惠一千六百多萬元,堪稱最貴檢測,確診者是不是應該多謝政府這樣揼本找自己出來?
政府事事倒錢落海,小數怕長計,何況條條都是大數。有數得計,財政預算赤字擴大至超過三千億元,財政儲備跌至八千多億元,相等於約十二至十三個月的政府開支,即是說最悲觀情況,三、兩年庫房都足以「乾塘」。政府似乎知驚,公布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計劃,比上一輪「縮水」千億元,僅剩二百四十億元。
別以為高官量入為出,其實死性不改,反而表示明日大嶼人工島填海計劃會繼續進行。本報多次指出,全港大量棕地被荒廢,大埔工業邨附近海景地皮,多年來鋪塵,而工廠區工廈及舊區如土瓜灣、紅磡,亦有重新發展潛力。明日大嶼幾可肯定又是一項麻煩多多的工程,政府是否想自殺,走上破產不歸路,找市民陪葬?暴疫還有消去的一天,但病態理財,這才是真正永恒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