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風波發展至今,我想問「黃絲」、「藍絲」一個問題,廣義的藍絲,應包括中央、特區政府、警察部門以至所有建制派支持者。我的問題是:這一場鬥爭,究竟誰贏了?
任何人聽到這個問題,大抵都會沉吟半晌,不容易一言以斷。藍絲背靠祖國,底氣充足,要槍有槍,要法律有法律,當然不至於輸,但不輸,是否代表贏?這一仗下來,過去的香港可能永不復返,最後究竟誰是贏家?答案或許是:全香港都是輸家。如果讓整場運動從頭來過,黃藍兩面未必需要背棄原則,但在鬥爭方式上,是否可以多一點彈性與圓融?雙方是否都因殺紅了眼,做出一些過頭之事,才使事情弄到無法轉圜?
黃絲如果不去打人、燒人、堵鐵路、攻警署,如果政府答應撤回《逃犯條例》修訂案之後,反對派就鳴金收兵,我相信事情斷不會弄到今日的地步。但問題不能只怪責一方,藍絲群亦有責任,譬如警方也可能因為殺得性起,而做出了好些不必要的事。別的不說,本報記者便曾遭到警察十分不禮貌的對待,對我們的記者尚且如是,遑論一般民眾,這樣又焉能不惹起民憤?愈是激烈的鬥爭,愈容易讓人頭腦發熱,因此我們必須提醒自己,盡可能要保持冷靜,否則即使「贏咗一場交」,也會輸了整個大局。
筆者提及黃絲、藍絲對壘的例子,真正目的,是希望中國外交工作者能引為鑑戒。目前,中國對外的鬥爭愈趨激烈,酣戰之下,一不小心就會失卻理智。
有人說中國進入了「戰狼」外交年代,我不知道是耶非耶。但現實上,咱們必須反問自己,依目前的戰線打下去,中國的朋友是愈來愈多,抑或愈來愈少?如果答案是後者,恐怕就已陷入了非理性鬥爭,到頭來這一仗即使沒輸掉,卻也贏不了。這樣做,豈不是重蹈了黃藍對決、全盤皆輸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