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市場決定

中美技術之爭,決定於市場。

技術進展往往不是由科學家關門研發便可,需要積累性研發,發明者大多為人作嫁衣裳,讓別人進一步研究而成實用之器。關鍵便在用的方面,而用有兩個方向:

軍事用途,功能在於戰爭取勝,所以不計成本;市場用途,有助於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從而有所收益,收益要大於投入。

技術進步最大動力是軍事用途,反映軍事背後的政治組織的強大資源條件。但因不計成本,戰爭不能持久,一旦停戰,投入不足,技術會停滯以至荒廢。至於市場用途,涉及因素更多,技術先進也未必在市場成功。單靠企業市場收入,既不易推動科研發展,也不可能持久。

歷史上成功的多是戰爭推動技術發展,由企業分享技術衍生的利益。美國的例子是國防需要產生技術進步,龐大的投入使美國可在一九六○年代開始超越歐洲,全球霸權帶來了龐大的收益,既支撐國防和科研開支,也使企業能把國防科技商業化。最典型的例子是:電訊、個人電腦、互聯網,和背後的半導體。但美國確立全球霸權後,科技發展不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範疇,冷戰結束後更削減國防支出,且國防部的長期合約企業集團因市場壟斷,有類中國改革前的國營企業,成本巨大,效率奇低,科技發展已趨停頓。

在企業商業化方面,例如電訊,因企業割據壟斷,模擬電話的數碼化便落後於日本等國,其後流動網絡的發展同樣因市場的寡頭壟斷而只顧維護壟斷利潤,抗拒競爭、抗拒發展,以致被中國企業趕超。關鍵產業的半導體需龐大科研投入,但美國企業只考慮收益分紅,不會全力投入科研,比不上南韓、台灣和中國內地。日本循美國模式已落後,英特爾也逐步落後。南韓與中國內地能大量投入科研,原因是在最終產品市場上近乎壟斷,由此而產生巨大收益和市場預期收入,足以支撐科研投入。

美國的弱點是國防科研成本效益不高、企業科研不足,缺廣大的最終產品市場支持。中國的情況正好相反。只要中國不走美國歪路,堅持在產業與銷售努力擴大,科研的進步可趕超美國。特別是美國驅趕華人,中國正好廣納回歸的人才,產生出比歷史上德國科學家投美、俄裔科學家歸以色列等更大的科研爆發的力量。更且中國可成為美國以外人才歸附的首選之地。

現中國科研人數已超過美國,規模效益進一步擴大,便是此消彼長。中國怎敗?

中美之爭,勝負在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