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歷史的反諷

內地新冠肺炎疫情一度全國蔓延,處處封城,一切聚集人群的活動和娛樂節目盡皆停擺,電影界苦不堪言,失去了半年的票房,已經無法彌補,問題是如何急起直追。現今疫情稍緩,大家恢復社交活動,電影院重新開放,疫後放映的影片中,《八佰》竟然大受歡迎,刷新票房紀錄,成為熱門話題。

《八佰》特別受到注目之處,是影片一反內地處理抗日戰爭的慣例,不避談國民黨軍隊抗日,而且把國民黨軍隊樹立為正面的英雄形象。影片內容是一九三七年淞滬會戰一役,國民黨軍隊的團長謝晉元率一營四百人,號稱八百軍士,死守上海閘北四行倉庫四日四夜,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的抗日故事。這個取態在內地罕見,簡直屬於「政治不正確」。按內地慣例,凡是抗日故事,英雄主力都是共產黨軍隊,國民黨部隊少有參與,就算出現也只屬次要,甚至以歹角形象出現,《八佰》竟然以國民黨軍隊作正面英雄,自然在內地引起很多討論。

看網上留言,不少論者為影片肯定國民黨軍隊抗日叫好,認為這種態度才是還抗戰歷史的本來面目;也有人持保留意見,認為影片故事的一九三七年淞滬會戰其實並非大戰疫,團長謝晉元率軍士死守四行倉庫四日四夜,只是整場會戰的一個小環節,只不過因為當時國民政府着意宣傳,以此喚起民心抗日,才給人如此可歌可泣的深刻印象。

有趣的是,謝晉元率領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決不投降的故事,我竟然在香港唸小學時也讀過,推想是解放前內地教科書都編有這課,香港的教科書移植過來。還記得老師教這課時很有感情,講了不少課文以外的細節,例如女童軍楊惠敏怎樣帶同代表上海租界人民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從租界泅泳過江,送到守軍手上,振奮士氣。

故事細節何者為事實、何者為虛構其實不一定很重要,今天重溫這輯歷史片段的重點,反而是了解兩岸三地的新取態。

今時今日香港教科書當然不會把抗日戰爭當作大事,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故事應已刪除,就算有這課文,新一代教師對抗日戰爭陌生,也不會有我上學時任教,曾經歷抗戰和淪陷的老師教得那麼感情豐富了。台灣呢,本來這段歷史故事是國民政府建構出來的,昔日應是國民教育的重要課題,一九七五年還拍攝了電影《八百壯士》,當年甚為轟動。如今台灣教育去中國化,國民黨日漸衰頹,這段歷史應再無人提起了。反而在中國大陸,過去的禁忌話題,今日竟然解凍,國民黨軍人成為電影中的英雄形象,歷史的發展實在足夠反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