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工廈劏房缺規管 隨時爆疫彈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香港失業大軍劇增,工廈劏房趁機大發「港難財」,工廈劏房愈劏愈細,有工廈單位更出現「一劏五十幾」的情況,每間約六十平方呎的房間,租金動輒二、三千元,五十多租戶共用廚房及廁所。

工廠大廈用作住宅用途有違《建築物條例》,業主向屋宇署申請改圖則,以興建「工作室」為藉口,然後公然地用二十萬至四十多萬元把六十呎至一百呎的「工作室」出售予多名投資者,部分投資者於購入後,便授權地產代理把「工作室」放租用作住宅用途。有地產代理直言,這類工廈劏房的入場費低,近年備受不少投資者追捧。

工廈劏房住戶一直受到各種老問題的困擾,環境擠迫,缺乏獨立廁所、廚房或食水供應等設施,衞生情況惡劣。在疫情肆虐下,由於缺乏規管,工廈劏房有機會如外傭宿舍、葵涌貨櫃碼頭般爆發群組感染。據報有工廈劏房住戶的防疫意識非常薄弱,住戶在共用地方不會戴上口罩,公用廁所不會蓋廁所板沖廁,更有住戶在大門外的垃圾桶撒尿,且大部分房間未有窗戶,通風情況惡劣,若有一人確診,全層住戶亦有可能感染病毒。政府為工廈劏房提供防疫措施是當務之急。

劏房因面積小,租金較便宜,但若以每呎租金計,一些市區的劏房呎租較豪宅更昂貴,並且租金佔劏房家庭入息比例高。香港樓價高企,公屋輪候冊申請宗數約二十六萬宗,一般家庭輪候時間長達五點五年,無疑是劏房日漸增多、愈劏愈細的催化劑。現時公屋輪候二人家庭入息限額為一萬九千多元,劏房問題正反映此門檻太高。

加快興建公營房屋

面對工廈劏房住戶在疫情下的極困難處境,港府必須多管齊下解決問題,包括檢討公屋申請門檻、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立法規管劏房,以及加快提供過渡性房屋。政府應考慮購入整幢的工廠大廈,分隔成指定單位,如多年前的「臨時房屋區」般,以安置正輪候公屋的港人,讓其脫離居住環境惡劣的劏房。

此外,立法會財委會今年通過撥款五十億元支援過渡性房屋項目供應,未來三年將大約提供一萬五千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無疑能協助和促成各項由民間團體主導和推行的短期措施,以改善市民居住環境。除了民間組織之外,政府應將過渡性房屋納入《長遠房屋策略》,確立其為政府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邀請房委會,以至香港房屋協會及市區重建局,積極提供更多過渡性房屋。

本港土地房屋問題,是社會多年來深層次矛盾之一。現時公營房屋的土地缺口龐大,筆者所屬政黨建議要落實《長遠房屋策略》的供應目標,必須有充足而穩定的土地供應,否則一切只屬空談。而回顧歷史及經驗,透過規劃新發展區或公屋發展項目(如屯門54區),並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是短中期大量增加公營房屋供應較有效的方法。政府應積極考慮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徵收土地,興建公營房屋,重建輪候冊市民「三年上樓」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