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熱夜增死亡風險

今年七月是一八八四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月份,市區平均氣溫高達三十點二度,共錄得廿一天熱夜,更曾連續出現十一個熱夜,即氣溫達廿八度或以上的晚上。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與香港大學合作研究發現,連續熱夜日數愈多,死亡風險亦會增加,而連續五日或以上出現熱夜,死亡風險更會增近百分之六點七。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改善城市規劃,提高綠化比率。

研究以熱夜出現的時間相對死亡數據統計模型分析,發現熱夜會增加約百分之二點四的死亡風險。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劉家麟表示,連續數晚出現熱夜,會減弱身體恢復及休息的機會及效果,從而增加死亡風險。

劉又指,面對香港愈趨增加的熱夜數目,首當其衝是劏房住戶,因其居住環境擠迫,難以通風,部分劏房更沒有窗戶。另外,女性及長者較易受連續熱夜影響,因女性普遍體內脂肪較男性多,而長者則較大機會患心臟病等長期病患,熱夜會增加其身體負荷,亦會加大長者的死亡風險。

市區新市鎮成重災區

研究又分析二○一一至一五年的天文台氣象站數據,結果顯示,市區成為熱夜的重災區,包括旺角、中上環及銅鑼灣,因市區橫街窄巷多,環境綠化程度較低,通風亦較差。另外,荃灣、元朗及天水圍作為新市鎮,因屋邨密集且數量多,建築物在日間儲存的熱量在晚上繼續散熱,故同樣成為熱夜的重災區。

學者倡改善城市規劃

劉家麟認為,研究結果反映社會應更關注熱夜對健康帶來的影響,建議市民面對酷熱的天氣,應多飲水、洗澡及抹身降溫,及保持家居空氣流通。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任超則表示,政府應積極解決劏房問題,提供更多公屋,並改善城市規劃和建築物的設計,增加城市和室內的自然通風,以及提高綠化比率。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