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由昔日漁港演變至千帆並舉,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百年好運行完,開始行衰運,上演鐵達尼號沉船記,經濟下行周期再遇上疫暴夾擊,陷入前所未有困境,比起沙士時更絕望。
近期失業率屢創新高,超過百分之六,逾廿四萬人失業,為求生計紛紛轉行,勞動市場大洗牌,門檻相對較低的保安業變了搶手貨。不講不知,原來逾卅三萬人持保安人員許可證,半年間急升逾二萬六千人,升幅九倍,據指特別多中年人加入這行業,無他,家庭負擔特別重,又不能像年輕人做啃老族,手停口停,大嘅唔食細嘅都要食,騎牛搵馬,希望捱過這段冰河時期。
無論疫情如何厲害,香港的樓都有人住,可以在家工作或避疫,物業管理公司可不會收少半分管理費。反而因黑暴拖垮治安,各行各業、各種樓宇對保安需求增加,行內人指出,由唐樓到半山豪宅、學校到商場都需要保安,長短工都有空缺,日薪替工有八百多元收入,大學生都未必有這個人工。而且用六百元報讀約十六小時課程便可取得證書,入行容易,突然吃香當然有其原因。而將來市道轉好人手更會進一步短缺,不怕又被裁員。
行行出狀元,職業無分貴賤,但可以反映當代社會經濟狀況,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還是貧窮,通街小販;七十年代經濟蓄勢待發,做工廠很普遍,這些工作主要都是為了生計,不會刻意追求前途晉升;到了八、九十年代,經濟騰飛,選擇多了,是工作搵人,不是人搵工,而政府工雖然是鐵飯碗,但未必是首選,高材生在私企賺錢更多。可是,金融風暴及沙士之後,公務員變了搶手貨,幾萬人爭幾十個空缺並不罕見,這反映了經濟每況愈下。這個年代輪到保安員成為求職救生圈,國際金融中心的招牌已經甩皮甩骨,世事循環,難保在可見將來,又回到通街小販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