檻外人何志平執筆抒懷 冀為社會帶來一股清流

闊別香江三十個月,民政事務局前局長何志平上月十日清晨從美國返抵香港。六月盛夏,歸客的第一感覺是「熱」,幸清晨有陣陣涼風吹送,既清涼又炙熱,帶出特別的「香港感覺」。回港後,他發現世界變了,整體的氣氛、人與人的關係、互相的信任都變得和他想像的不太一樣,社會中有太多「炙熱」的地方,太多香港人「頭腦發熱」、眾口紛紜,何志平希望能夠帶出一股清流,帶來一絲涼快,於是決定執筆抒懷,將自己的思緒寫下。

縱橫醫學政界 局外身份表達看法

何志平返港後應東方報業集團邀約訪問,也是返港個多月來首度接受訪問。會面期間,何志平笑談世態,借古諷今,侃侃的談,滔滔地說,話題廣以論事,精句多而啟思,出口成文,不減當年風趣幽默及看世情的深度。何志平決定將這一切細看世事的感受,一一在字裏行間表達,明日(22日)開始,在《東方日報》的《還看今朝》專欄刊出,並且在《東網》即時新聞作雙語導讀。

今次專欄欄名取為「檻外人」。何志平笑言,或許有人會覺得「檻」寓意監獄,事實「檻」指的是門檻,古時王勃詩《滕王閣序》有「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小說《紅樓夢》金陵十二釵之一、既年輕又有品味的尼姑妙玉亦自稱「檻外人」。何解釋,有門檻才有內外之分,才可定義空間,才知道何謂自由,由檻外觀看檻內,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事情,給人一種抽離的感覺,他希望自己可以站在這個「局外」位置,表達自己的看法。

何志平行醫多年,曾任民政事務局局長及全國政協委員,縱橫醫學界及政界,對社會、國際關係的變化,都有獨特的見解,這些變化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甚至民生影響甚大,故專欄內容涉獵範圍甚廣,當中包括個人的感受、獨自的理解、親身的體驗,期間亦會帶出他的故事,但絕不會以個人故事為主,也絕不是吐苦水,也不會是大爆料,主要是因應時事,回應社會需要。

民生政策近年乏改革 社會難進步

民生政策開門七件事:「醫、食、住、行、教育、勞工、福利」,何志平都非常關注,他留意到現有的大政策均是七、八十年代改革過,可是近年可以說無甚變動,社會難有進步,更出現一系列的問題,他慨嘆一家人「同桌食飯各自修行」是如今常見的現象,各自有不同的意見,但卻不接觸,不溝通,他冀望大家能夠聆聽多些、將心比己、互相包容、體會對方,以及考慮多邊可能性,一切都將會截然不同。

此外,何志平對醫療、房屋政策及政治問題等,同樣有獨特的看法,教育工作更感觸至深。他堅信人才是社會的將來,故首要做的是教育人才,其後是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但教育不只靠學校,家庭及社會的教育同樣重要,故他認為,人才培訓的宏觀政策必須做好。

還看今朝 每個人均須對當下負責

這一代年輕人是否做得不夠好?何並不這麼認為,直言「呢個係社會嘅錯,唔係年輕人嘅錯」,又借用毛澤東《沁園春·雪》中寫的「還看今朝」(整句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奉勸無論年輕、中年,還有年長一代,都不要單看今天,要看這一整代人,看這一生,而且必須要對今朝負責,對歷史負責,又指歷史洪流每個人都有份,都不是缺席的,不能夠匿名的,簡單來說「出來行係要還嘅」,所以當下最重要的,每個人都要為當下負責。

記者楊婷、何青霞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