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苯硫脲增斑馬魚細胞自噬度

【本報訊】斑馬魚在醫學研究中佔有重要位置,研究人員可直接在牠的透明胚胎觀察到細胞變化。研究過程中,斑馬魚胚胎會生長黑色素,研究人員慣常會使用化學物苯硫脲(PTU)來抑制其生長,從而令胚胎維持透明,方便觀察。香港理工大學最新研究發現,使用此化學物會意外地激活斑馬魚胚胎內的細胞自噬活動,影響各種生理及病理狀況,導致研究出現偏差。

治癌藥物成效或現偏差

斑馬魚是人類研究的替代品,因兩者均有腦、心臟、肝臟和腎臟,而且多產及飼養方法簡單等,有助醫學科研。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馬進恒表示,他使用斑馬魚模型,選取部分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准許使用的藥物,發現一些原本用來抑制白血球增生的藥物如羥氯喹,在沒有使用苯硫脲的情況下反而增長白血球的增生,導致出現反效果。

他解釋,斑馬魚原本會產生自噬,即能夠讓細胞自我再生,在研究癌症上可觀察其病變,但他發現利用苯硫脲會令自噬活躍度提升,令抑制蛋白質失效。雖然未研究出利用苯硫脲會導致結果出現偏差的原因,仍提醒研究人員或需重新審視有關自噬和血液學的研究結果,包括現有癌症治療藥物的成效。倘若使用斑馬魚模型作研究,可改用片層掃描顯微鏡,清楚觀察帶有色素的斑馬魚胚胎自噬體。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