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醫健寶庫:大便呈灰白色 嬰兒或患阻塞性黃疸

新生兒患有「生理性黃疸病」並不罕見。黃疸通常會在一至兩星期內自然消退,家長毋須擔心;但是如果嬰兒黃疸持續超過兩、三星期或大便呈灰白色,便需要為嬰兒及早求醫,由兒科醫生進一步檢查,以排除「病理性黃疸」。

阻塞性黃疸是其中一種「病理性黃疸」,因為膽汁無法正常排出腸道而令到皮膚和眼睛發黃。新生嬰兒阻塞性黃疸的主要成因有膽管閉塞和膽管囊腫兩種。當血液檢查確認阻塞性黃疸時,病童要接受腹部超聲波檢查病因,及以腹腔鏡手術進行確診和治療。

重建膽管手術 兩月大可進行

膽管閉塞屬罕見的先天性疾病,當中亞裔人士比較多罹患此症,每五千名新生嬰兒就有一位患上膽管閉塞。病童的膽管出現纖維化阻礙膽汁流通,纖維化原因未明,但相信與遺傳影響及環境因素有關。病童由於消化管道沒有膽汁,大便也會呈灰白色。要準確斷症需要以腹腔鏡手術進行膽管造影,以確定膽管是否受纖維化影響。腹腔鏡手術的好處是避免傳統手術的較長傷口。

確診後,醫生會為病童進行葛西肝門腸道合手術,切除纖維化的膽管及用小腸重建膽管。手術通常在幼兒兩個月大時進行,約有一半病人在手術後能維持正常的肝功能,但另一半的病人在術後或會有長期併發症,包括膽管炎和肝硬化等,最終需要接受肝臟移植。

膽管囊腫 產前超聲波可檢測

膽管囊腫是肝內或肝外膽管出現先天性擴張,在亞裔人口中比較多見,與膽管閉塞相似。近年來,隨着產前超聲波檢查愈來愈普遍,多達三分之一膽管囊腫是在產前檢測發現;其餘的病童通常在十歲前發病,主要症狀包括黃疸和腹痛。病童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以切除囊腫及重建膽管,大多數情況下可以運用腹腔鏡或機械臂完成。與傳統手術比較,接受微創手術的病童併發症較少,住院時間也較短。

鍾浩宇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外科學系小兒外科臨床助理教授

楊子穎醫生 瑪麗醫院小兒外科專科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