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出更:收藏界擬設評級中心 馮炳壽嘆疫境逼延後

真金白銀搜羅收藏品,最怕就係遇上假貨。大中華香港收藏家協會創會會長馮炳壽,指與其憑直覺同經驗來分辨錢幣藏品孰真孰假,不如交由專職鑑別古物嘅機構來檢定,咁就可靠得多。而經過「驗明正身」嘅錢幣藏品,喺拍賣場上亦較容易得到收藏家嘅青睞。

馮炳壽話美國多年前已有專門鑑定錢幣嘅組織,後來內地有機構倣效呢種做法,除判別古錢幣嘅真偽,亦會依藏品嘅品相來評級,該件藏品他朝若要拍賣,就會有一個較為客觀嘅依據。而香港收藏界亦打算喺本地設立收件中心同相關儀器,待內地專家定期來港為錢幣藏品評級,但可惜防疫措施對人員往來構成妨礙,計劃無奈延後。

錢幣藏品獲評為真品固然值得高興,倘一旦遭鑑定為假貨,係咪等於一文不值呢?馮炳壽話難以一慨而論,佢舉例指民國初年,當時係有人私下仿製銀圓以解決錢幣供應不足嘅問題,只要仿製銀圓嘅白銀成色同官方銀圓相若的話,價值方面可謂不相上下,反觀存於世上嘅宋代銅錢數以噸計,就算年代久遠亦難賣高價,畢竟藏品嘅價值,始終離不開「物以罕為貴」呢個原則。

香港收藏家協會會長唐卓敏,指不肖商人有時會將贋品以魚目混珠嘅方式售出,而佢多年前就試過喺內地購入一批古代紙品,當中有兩張明代嘅契約,因其印刷字體不屬於古時嘅款式,所以佢推斷係偽造。

唐卓敏:可用嗅覺鑑古紙品

唐卓敏話鑑別古代紙品,有時嗅覺可派上用場,佢話古人喜歡將書籍或重要文件放入樟木籠存放以防蟲蛀,因此古代紙品往往帶有「書香」,而新出廠嘅紙就因生產過程從而帶有少許酸味。

善德基金會副主席梁天富,指收藏家若非手頭拮据,絕少放售其心頭好,因此古代藏品只會賣一件少一件,佢認為防止購入贋品嘅其中一個方法,係購買在生藝術家嘅作品,所以佢嘅收藏品,都係以當代藝術為主。

卓妮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