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科大研發全球首創3D人造眼

失明或視障人士無法看見外在景物,香港科技大學一個團隊昨日公布,研發出全球第一隻3D人造眼,這款名為「電化學仿生眼」(電化眼)的視力產品,外表與人眼無異,可透過人工視網膜上的納米感光器,模擬人類視網膜的感光細胞,其影像比人眼更高清,甚至具有夜視功能,該項研究為視障患者、失明人士帶來看見世界的新希望,甚至人形機械人亦可「長眼」。研究結果已在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自然》發表,之後科大團隊會進行臨床試驗,預計十年內能投入使用。

人眼感光細胞所收集的信號會先聚集在視網膜的一點,再從視網膜前方往後傳送給大腦,此即為影像,但若沒此運作,人的視覺便有盲點。

消除盲點問題 可自我供電

在人造視網膜上,由於每個散布在上面的感光器都可獨立透過其後方連接的液態金屬線將信號傳送至大腦,毋須經過視網膜的某一點,消除了盲點的問題。人造視網膜上的每個感光器都可以像納米太陽能電池般運作,經進一步改良的電化眼,可成為能自我供電的圖像感應器,用作人造眼科義體時,亦毋須依靠外部電源或電路,令電化眼使用更方便。

電化眼的原理是透過一個3D立體人造視網膜,上面裝有大量納米線感光器,模擬人類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科大團隊以液態金屬線模擬人類眼球後的神經線,於實驗中將納米線感光器連接到人造半球形視網膜後面的金屬線上,成功複製視覺信號的傳輸,將電化眼所看到的影像投射到電腦屏幕上。此實驗證明電化學的科學原理。

因納米線感光器在人工視網膜的密度比人類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高,如將來每個納米線感光器都能與視覺神經線連接,人工視網膜將能接受更多光信號,可擁有比人類視網膜更高解像度的潛力。

具夜視功能 料10年內可用

如果使用不同的材料來提高感光器的敏感度及可視光譜範圍,人造眼還可具有夜視等功能。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范智勇表示,團隊用了九年時間研究相關技術,未來會進一步改善電化眼的性能、穩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及後會進行臨床試驗,預計十年內能能投入使用。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