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泰航空面臨財困需政府出手相救,有學者指國泰本身營運不善,曾作出錯估油價的決定,導致過往數年出現虧損及赤字,在疫情夾擊下令到情況雪上加霜,政府注資國泰猶如為重症病人輸血,只能暫時「救生」,有機會支撐一至兩年營運,長遠而言,國泰須調整營運策略及重整結構。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客席教授冼日明指,新冠肺炎疫情重擊航空業,航空業屬資本密集型的行業,營運成本高昂,疫情下社會出現新常態,過往不少企業會選擇派代表外出公幹,但疫情下企業或改用互聯網進行網上會議,令航空業經營更困難。他分析,航空業界連續數月沒有收入,但仍需面對員工薪金及飛機維修保養費用等龐大開支,即使業界推出無薪假及減薪計劃,只是杯水車薪,不排除會出現倒閉潮。
冼認為,政府斥約三百億元借貸及入股國泰,猶如為重症病人輸血,能夠暫時「救生」國泰,而政府開此先例背後需有強大理由支持,其權限及參與度仍有待商榷,假使未來有其他企業要求政府「出手」,又是否以同一標準為原則。
中文大學航空政策研究中心高級顧問羅祥國則認為,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為保持此地位,投資國泰是順理成章。他解釋,國泰在港擔任關鍵角色,「全港有一半人出入(海外)都係靠佢」,貨運及客運對本港整體經濟貢獻達百分之七至八,而海外不同國家或地區亦有利用數百億元拯救航空業。至於投資國泰會否只蝕不賺,羅預計,政府提供的財務安排可維持國泰十二至十五個月開支,相信隨疫情緩和,國泰可慢慢復甦,未來亦可向港府償還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