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中線廢官失職 只懂卸責不問責

古語有云「刑不上大夫」,來到今日香港則演變成「責不問廢官」,皆因政治、治安、經濟、民生、醫療以至基建工程,無論出現多大問題,都鮮有官員因此「人頭落地」。轟動一時的沙中線紅磡站工程醜聞,亦沒有官員需要問責,簡直是問責制最大諷刺。

上月公布的沙中線紅磡站調查委員會的最終報告,裁定港鐵和承建商禮頓的項目管理系統失誤,須對各自失誤負責,政府作為沙中線項目的監督者,亦應負上部分責任。可是報告沒有處理或建議對相關官員懲處,含糊帶過,可謂「雷聲大雨點小」。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作為直接負責推展沙中線的官員,對事故「十問九唔知」,明顯玩忽職守,在報告發布會侃侃而談,被記者追問才說事件令市民失望,向市民致歉。曾任港鐵獨立非執行董事的議員石禮謙批評陳帆既是運房局局長,亦是港鐵非執行董事,要同時監察局方及港鐵董事局,有雙重身份,問責官員需要問責,即使減薪及道歉都不能解決問題,應該為沙中線事件問責下台。

陳帆是眾矢之的,卻沒有受到任何處分,昨日出席立法會會議,多名議員關注在事件中,負責沙中線項目的相關政府監督人員有否被問責懲處。路政署現任署長陳派明,前兩任署長劉家強和鍾錦華,以及運房局前局長張炳良,都曾經負責監察沙中線項目,實在難辭其咎,卻未有為沙中線工程事故問責。陳引述調查報告,指工程錯誤主要是來自溝通問題,政府和港鐵董事局一直被蒙在鼓裏,所以工程失誤「不涉及高層的意見」,而涉及隱瞞的有關機構職員已離職。陳並稱仍禁止禮頓對政府工程投標,政府已於上月根據《建築物條例》向禮頓提出檢控。「律人以嚴,寬以待己」,明顯是想將所有責任推卸給禮頓,政府自己則置身事外。官員犯錯毋須負責,甚至連公開譴責也省掉,離職及退休後,在任時所做的事仿似一筆勾銷。問責制名存實亡,毫無阻嚇力,只會令愈來愈多公僕有樣學樣。

獨立調查報告不痛不癢,政府大耍太極,不但追究責任落空,甚至為事件補救亦令人失望。沙中線紅磡站月台爆出短筋醜聞,有百分二至三鋼筋被剪短,竟然不用拆卸,只是加固了事,十分兒戲,仍存在倒塌危機,令人憂慮安全問題,乘客隨時變成「沙中人」。而獨立審計報告亦揭示,調查委員會去年二月底提交中期調查報告,向政府建議的五十八項改善措施,過了年多只有十四項措施已經落實,其餘四十四項措施仍在籌備階段,進度緩慢,未知何日才能全部落實。

造價近千億元沙中線工程多災多難,超支金額百多億元,由政府填氹,納稅人埋單。通車日期一拖再拖,連接港島的沙中線過海段仍要等到最快二○二二年才可開通。市民想安安樂樂享用由血汗錢興建的鐵路,原來是這麼困難的事。特區基建工程事故不絕,官員監督失職卻不用負責,同類事件只會不斷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