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面對壓力時,不少人會無意識地不停抓頭皮或摩擦雙手,香港中文大學一個研究團隊最近發現,原來哺乳類動物因壓力導致強烈負面情緒時,會引起適應性反應的大腦訊息傳遞路徑反應,該路徑專責處理情緒壓力,調節由壓力引致重複出現的修飾行為,這些重複行為是有益、有助減輕壓力,無必要強行抑制。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科學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中大生物醫學學院及蔡永業腦神經科學中心的研究團隊指出,包括人類的動物面對壓力時,會重複做一些無意義的動作,這種「替換行為」包括不自覺卻又強迫性地抓頭皮、咬唇或摩擦雙手等。研究團隊在實驗大鼠的大腦「邊緣系統」中,找到一種未被發現的訊息傳遞路徑,其專責處理情緒壓力,調節由壓力引致重複出現的修飾行為,例如當大鼠處於受威脅的環境或身體長時間受到約束時,會出現重複的行為。團隊再透過「光遺傳學」和「化學遺傳學」技術操縱有關路徑,若激活該路徑後,可即時觸發動物的重複行為;相反,抑制該路徑便可阻止因情緒壓力而出現的重複行為。
不過,團隊發現,激活上述大腦訊息傳遞路徑時,動物明顯處於「感覺良好」的狀態。這顯示激活動物的訊息傳遞路徑,有助安撫牠們,壓力獲減輕。團隊分析,這意味着因受壓而出現的重複行為本身是有益的,無必要強行抑制。團隊認為有關研究為探究不同腦部疾病引致的異常重複行為提供基礎,例如強迫症或自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