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混血兒墓地 逾百年歷史

【本報訊】昭遠墳場溯及開埠初期的歐亞混血族群墓地,至今已逾百年。歐亞混血人士及其後人,需要證明族裔關係,才可申請安葬,一經獲得批准,均須繳付相關費用,以作為日常營運開支來源,包括管理員工薪資、水電費用、政府差餉及墳場內設備維修等。

昭遠墳場管理委員會曾介紹,香港開埠初期,僅設有新教墳場、天主教墳場及軍人墳場,很多華人在港過身後,只能運回家鄉安葬。隨後於一八四五年後,香港墳場、印度教墳場、穆斯林墳場及猶太教墳場相繼落成。香港政府於一八五六年將摩星嶺一帶定為華人身故後安葬之所。一八九六年,何福和何東爵士的母親施氏葬於摩星嶺,而其他歐亞混血族群亦於附近一帶下葬。

何福及何東爵士曾任受託人

一八九七年,政府批出摩星嶺一幅土地予當時在港的歐亞混血族群及其家屬作為安葬之所,並以政府租契形式授權何福和何東爵士為該墓地的受託人,此為昭遠墳場之前身。後因何福和何東爵士離世,族群成員決定採用公司模式營運,於一九五八年成立昭遠墳場擔保有限公司及昭遠墳場管理委員會,運作至今。

昭遠墳場管理委員會之成員由眾多歐亞混血族群及其家屬義務擔任。昭遠墳場在成立之初缺乏資金,單靠墓地申請費用和墓地管理費,不足以應付日常營運開支,不時要向各位成員募資捐款,以應付墳場維修保養之龐大開支,包括修建山坡、增設安全欄杆等設施。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