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再涉政治議題 考生憂取態影響評分

【本報訊】本港過去一年接連經歷反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疫情,曾多次觸及政治議題的中學文憑試通識科未有問及相關議題,但今年卷一必答題要求考生以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出現的兩難情景作分析,而考評局提供的資料更以二○一八年為界,避開了反修例事件。有考生擔心政治取態影響評分,特意迴避敏感字眼,不過有通識科老師分析學生作答時需要舉實例,即使列舉社會事件亦無不可,但切忌將個人情緒滲入答題中。

李求恩紀念中學副校長、資深通識科老師徐曉琦指,卷一「分高下」的考題在於問及「新聞自由」的一題,試題提供的資料羅列近年公眾對傳媒自我審查、記者採訪受人身威脅等是否感普遍作評分,問題要求學生討論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可能出現的兩難情況,是相隔五年後再次「翻炒」新聞自由的題材。

自我審查無提「兩難」恐失分

徐坦言「新聞自由同政治不可分割」,學生需要舉實例,包括記者採訪安全、警權等,探討兩者之間如何取捨,「但切忌將個人情緒放入答題中」。另一名資深通識科教師方景樂指,若考生太過聚焦闡述立場,而沒有提到「兩難」就有機會失分。

不過,有考生擔心政治取態會影響最終分數,莫同學指為「避免帶有政治色彩嘅字眼」,他以一個城市出現重大傳染病作例子,沒有指明是甚麼疾病,「避免咗寫『新冠肺炎』定係『武漢肺炎』呢個問題」。另一名考生容同學亦憂慮「我答嘅嘢唔係佢想我答嘅嘢」,而放棄引用近期的社會事件。徐曉琦解釋,重大傳染病涉及許多定義和疾病,學生含糊其詞反而會得不償失,強調考生毋須自我審查,列舉反修例、新冠肺炎疫情等亦無不可。

部分選答題牽涉對國情了解

至於卷二選答題,徐曉琦認為難度與卷一相若,當中兩題涵蓋粵劇保育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智慧城市,普遍考生對這些概念並不陌生,而考卷亦有提供充分資料和關鍵詞,相信學生不難處理。最難的一題為第二題,有關全球經濟及中國民營企業,徐形容「揀得第二題都係有備而嚟」,此題牽涉的概念較多,考生要對國情有一定了解才能落手,相信最終得分亦會相當兩極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