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控股(下稱「滙豐」)最近宣布停派一九年第四季股息,涉及三百多億港元,並預告今年不會派息,引起社會大眾和股民嘩然。原來英倫銀行下達作為監管部門的一紙通知,滙豐就會推翻之前派息的決定,將除淨後的錢搬回英國老家,挽救當地的金融和經濟危機,有股民直言覺得受騙。滙豐股價隨即急挫,投資者財息雙失,不少依賴派息作為退休收入的人都非常徬徨。原來好多港人一直認為最可信賴的銀行、派息最穩定的藍籌股之一,竟會自毀多年建立的信譽。這次事件不但是直接的投資者受影響,香港不少退休基金甚至政府投資都持有滙豐,損失的可能是全港市民。
滙豐的總部雖然設在英國,但其主要盈利卻在香港,香港業務稅前盈利達一百一十五億美元,佔集團整體一百九十八億美元的五成八。反觀英國業務,去年只為集團貢獻十七億美元。滙豐在香港的業績一枝獨秀,箇中原因就是滙豐在回歸前建立的一些不對稱市場優勢,從開埠起到九七年香港回歸之前,由於滙豐與英倫銀行的特殊關係,滙豐是港英政府、英資大行和馬會的御用銀行,包攬它們所有的結算業務,也是最主要的發鈔銀行。公務員出糧,涉及政府、英資大行和馬會的業務,也必然透過滙豐銀行。由於當年跨行轉帳非常不便,凡是做生意、做公務員的,都會開一個滙豐銀行戶口,這種「慣性收視」情況延續至今,龐大的客戶量延伸其信貸、投資和強積金、保險等業務,在香港也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
滙豐在香港和亞太區的業務有百分之五至七增長,歐美地區則倒退,香港收益已補貼環球尤其是歐美業務的衰退,加上英國徵收百分之十九利得稅,長期以來已令香港股東及政府庫房皆無益處。
其實銀行在經濟增長下滑時,要維持市場穩定支持經濟,是有許多方法,包括調控資本充足、流動資金、槓桿,英國卻以要求銀行不派息的粗暴手段,剝削小股民去倒貼英國,市民怎能不憤怒?有消息指滙豐董事局於英倫銀行公布前,好像早着先機並討論過停止派息,但滙豐並未適時作出披露,令投資者蒙受損失,當中是否涉及不正當操作或內幕交易,就此證監會理應跟進調查。
香港回歸前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其本質就是官商聯盟配合威權體制去為宗主國帶來經濟利益。政府和其他公共事業的採購,不論是地鐵和巴士、發電廠的機組、醫院用的器材等,就算英國貨又貴又未必最好,必然是英國優先,銀行金融業務也如是,當年我們只能承受這種不公平的剝削。但香港已回歸多年,滙豐仍硬着頭皮搬錢回老家救市,而特區政府以及本地監管機構卻無動於衷,香港豈不是淪為經濟殖民地?
滙豐作為香港最大的銀行,卻聽命於英國央行的指示,滙豐的執行董事連一個香港人也沒有,不但影響小股民權益,更可能會成為香港和國家金融主權的缺口,在關鍵時刻會否影響國家利益?若滙豐未能在派息事件給港人一個滿意的交代,政府就必須檢討滙豐在香港金融系統的角色,不容香港再次淪為英國的經濟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