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批地 政策爛尾 官僚嚇走投資者

私人發展項目受多個政府部門規管,審批程序繁複,一直為人詬病。雖然政府早在一七年提出由發展局成立督導小組,研究精簡審批流程,但自去年五月和十月推出精簡審批措施後,便無下文。業界批評政府官僚,以人手不足為藉口,拖慢審批程序,又無一站式服務,嚇怕投資者,不敢來投資。

發展局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由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擔任主席,成員包括三個部門,即屋宇署、地政總署及規劃署的代表,就精簡或改善現行發展管制制度擬定建議。當局特別在現行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轄下,成立由十個相關專業學會和團體代表組成的聯合委員會,以考慮政府的建議,確保新措施能切實配合業界需要。

率先推行的第一批精簡審批安排,包括如何盡量統一建築物高度限制、綠化上蓋面積和園境三項發展管制參數,三個部門已發布相關作業備考,新安排在去年五月中實施,十月則新增可持續建築設計指引,在簡化程序的安排下,屋宇署成為審批私人發展項目樓宇間距及樓宇後移部分的唯一部門,認可人士毋須再向地政總署申請。

學會批政府只能集中做一件事

測量師學會房屋政策小組主席林家輝認為,其實這些都是小修小補,但之後都無下文,當局去年底開始着緊土地共享計劃,其他工作都丟低了,似乎政府每次只能集中做一件事。此外,業界最想補地價程序可以加快,林又指,屋宇署和規劃署審批都有受條例規限,但發展商與地政總署商討補地價,討價還價的時間可以長達三至五年。

由於是私人契約關係,沒有條例監管,除非是大發展商,有財力可以久等,細發展商則頂不住,所以市區好多舊樓都等重建,政府拖慢市區重建步伐。林續稱,地政總署往往以人手不足為藉口,但又不去增加人手加快審批,政府官僚作風,無疑會嚇怕投資者。

去年申建新樓434宗 僅61%獲批

測量師學會建築政策小組主席何鉅業則稱,當局原先目標是去年底完成所有簡化程序,餘下最大問題是計算建築面積,由於不同部門有不同定義,至今討論接近尾聲,相信快有公布。

根據數字,屋宇署審批新建樓宇數字都滯後,近年每年平均都有三百至四百宗申請,但批出只得二百多宗,尤其是去年,申請有四百卅四宗,但批出僅二百六十三宗,只佔六成一。記者甘銘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