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大進行本港海洋環境污染研究,發現中華白海豚和江豚體內含有高濃度毒性有機錫化合物三苯基錫(TPT),更是全球首次有科學家利用海豚食物鏈證實TPT會隨海洋食物鏈遞增,最終或對食用海產的人類構成健康風險。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梁美儀指,市民應避免及減少食用大型魚類,如兩斤或以上的牙(魚或)魚和鯊魚,以及底棲魚類如牛鰍和鰨沙魚,因牠們會積聚更多TPT和其他的有毒污染物;又建議市民可選擇甲殼類、貝類和較小魚類進食,從而降低攝取TPT對市民的健康風險。
梁美儀及其團隊一直監測本港海洋環境有毒物質三丁基錫(TBT)和TPT的污染情況,及兩者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TBT和TPT是高毒性的生物抑制劑,每升一至五十微克的水平便可抑制海藻生長,導致海洋無脊椎動物和魚類死亡。TBT和TPT沿食物鏈積存於魚類等較大型生物的體內,有機會被人類食用影響健康。
上述團隊發現近年本港海域內TBT的污染雖減少,但TPT污染卻較以往嚴重。研究發現除了不少海鮮產品中檢測到TPT,TPT更沿食物鏈於海洋生物體內倍增。團隊分析在本港鄰近水域生活的擱淺中華白海豚和江豚樣本,發現其體內含高濃度的TPT,形容情況令人擔憂。例如成年中華白海豚體內檢測到的最高TPT濃度,比目前世上已知最高TPT濃度的海洋哺乳動物偽虎鯨高出五倍。而江豚幼體的TPT最高濃度值,相比○三年從本港採集的江豚高出十倍,意味本港TPT污染情況正在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