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打開新聞資訊,談及香港現時的經濟狀況,無不大吹淡風持有悲觀展望。無他,去年經歷香港開埠以來最大的政治動盪,今年又遇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實在令市場失去應有信心。當然,政治動盪的問題沒有因疫情緣故而憑空消失,但持續的內耗定必令經濟雪上加霜。
自社會動盪及疫情爆發以來,訪港旅客急速下降至歷年新低,與之相關的行業,包括酒店業及飲食業等,均首當其衝受到影響。就以餐飲業為例,失去春節前後機構的大型聚餐活動,而在疫情持續發展的情勢下,許多家庭亦減少出外就餐。很多食肆及酒店均是客人疏落,每天的營業額就連基本舖租亦無法維持,有些食肆更索性暫停營業直至另行通知。
事實上,不少打工仔現時自願凍薪或減薪,甚至被迫放取無薪假期,亦未知何時能夠復工。早前當局公布最新的失業數字達到百分之三點四,是為三年來的新高,但未計及部分在放無薪假的僱員,相信實際情況會比數字顯示為差。更甚的是,內地物流供應因疫情而無法跟上,部分商品價格上升,為基層增添不少壓力。
就此,政府於上個月緊急向立法會申領一次性撥款並獲得通過,亦即是三百億的「防疫抗疫基金」。當中涉及二十四項措施,包括向商業機構及市民提供援助,惠及零售業、飲食業及運輸業等界別。加上,今年《財政預算案》宣布每位十八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獲派錢一萬元,但仍需待立法會通過,相信能為部分市民解除燃眉之急。
然而,香港經濟隨時出現崩盤式的下滑,政府的援助可能需在半年後,才可到達受惠人的手上。一方面,我們當然希望當局能夠加快進度;另一方面,我們更希望反對派不要拉布或為政府架路設障,甚或在外發起反政府行動。在現今極其嚴峻的情況,香港人更應發揮同舟共濟的決心,而不是持續不斷的內耗和內鬥。
正如前幾個月所謂的「黃色經濟圈」,只是一種純粹「拉仇恨」的消費觀念,無助任何一方拓展業務。若然社會基於政治立場分化撕裂,今天不做此人生意,明天不去那兒消費,定必增加無謂的營商成本,亦影響香港自由市場的名聲。的確,市場講求集群效應,只要將餅做大才能有所得益,否則排斥行為只會造成無可挽救的損失,實屬不智的營商策略。
另外,網上亦持續有人呼籲製造大型政治動員事件,不要因疫情而「忘記反對政府」,而直接所觸發的事件就是像兩周前的旺角衝突。堵路、縱火、襲警的行為,從來沒有離香港而去,仍會有人執意違法破壞社會安寧。一盞路燈、一道鐵欄、一塊磚頭,皆是納稅人的金錢,維修費每每數以百萬元計。既然經濟如此不景,政府收入又將銳減,又何苦老在破壞公物浪費資源呢?與其訂造一盞路燈,倒不如資助賓館業的一間客房;與其重新安置一道鐵欄,倒不如幫助基層學生買口罩。
辦法總比困難多,關鍵在於社會是否團結一致,在疫情過後恢復經濟發展,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