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打擊樓市勢危 速撤辣招振興經濟

屋漏偏逢連夜雨,受到中美貿易戰及反修例暴潮等因素夾擊,本港經濟自去年已陷入技術性衰退,詎料又爆出世紀肺炎,雪上加霜,料進一步打擊本港經濟。評級機構紛紛下調本港經濟增長預測,各行各業唇亡齒寒,預計結業潮接踵而來,人人憂失業飯碗不保,物業交投頓變死水,樓價料大幅調整,業界呼籲政府救市,撤除樓市辣招。

政策因時制宜 切勿僵化

金融海嘯後樓價反彈急速,港府為壓抑樓市瘋狂升幅,於二○一○年首度推出「辣招」,徵收額外印花稅,但收效未彰,樓價繼續飆升,故政府一再「加辣」,收取雙倍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直到現時,買樓三十六個月內轉售,將按持有期繳付額外印花稅最高達兩成;雙倍印花稅是指購買第二個物業的買家,從價印花稅調升至劃一的百分之十五;而買家印花稅主要是阻止外來人士炒賣物業,規定非香港永久居民及所有公司購買本港住宅,須繳付百分之十五的稅款。以香港樓價動輒千萬元,牽涉額外稅款以百萬元計。辣招一出,的確令到樓價上升幅度受到控制,政府又增加大量稅收,一舉兩得,故此多年來一直未有意圖檢討,懶理市場變化,樓市因為辣招過辣,而失去自動調節功能。

任何政策都是因時制宜,政府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需要審時度勢,適當時候調節現有政策,以配合社會環境轉變,特別是經濟市場瞬息萬變,稍為怠慢便要付出沉重代價,更隨時萬劫不復。九七時樓市高峰,董建華政府推出每年建八萬五千個單位以紓緩樓價,一度被視為德政,但迅因金融風暴爆發,政府又未有及時應變,負資產湧現,多人燒炭尋死,這筆血債都算到政府頭上,「八萬五」政策被迫靜悄悄取消。

二○○二年十一月,樓市自金融風暴後跌至新低,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的孫明揚推出九項救市措施,俗稱「孫九招」調控土地及房屋供應,希望穩定樓市,包括取消拍賣土地,公屋興建由需求主導及取消居屋計劃,曾蔭權上任後,樓市回穩,卻沒有適時撤回「孫九招」,令到樓價又繼續如火箭般上升,至今曾蔭權仍然被視為天價樓市的罪人。

樓市辣招已完成歷史任務

特區政府因循守舊,缺乏應變能力,林鄭月娥上任後更加多一錢冥頑不靈,對外界建議及忠告統統置諸不理。林鄭在政府打滾四十年,親自目睹房策僵化的惡果,卻又重蹈前人覆轍。香港自從去年六月爆發反修例衝突後,樓價即時見頂回落,成交更步入冰河時期,預計今年跌幅可能高達四成,業界呼籲重新檢討樓市調控措施,救市要及時,莫待無花空折枝。買樓對許多打工仔是一生一世的大事,稍有差池便回不了頭,粉身碎骨。

中央政府在疫潮爆發迅速出招穩定經濟,加大財政寬鬆措施,減低經濟下滑危險。一橋之隔的澳門,不但抗疫措施處處領先香港,救市亦果斷敏捷,率先允許按揭客戶向銀行申請只償還按揭利息,暫停供本,之後向居民派發電子消費券,刺激市道復甦。港府相形見絀,各行各業惟有自救,發揮獅子山下精神,守望相助。本港多間銀行相繼推出物業按揭「還息不還本」計劃,最長可讓業主一年內只還利息,本金延後償還,長遠利息開支僅是輕微增加,但大大減低業主短期還款壓力,即使失業也有時間喘息,等待疫情放緩便有翻身機會。

其實樓市被喻為經濟大動脈,救樓市可以救經濟,只要激活市場成交,除了可以挽救死寂的地產行業,對銀行、建造、裝修、運輸及法律等相關行業都有正面利好作用。振興經濟需要多管齊下,港府有責任做牽頭羊,而且要把握時機,樓市一旦滑坡,骨牌效應難以想像,別要像抗暴抗疫般拖拖拉拉,再遲出手恐怕回天乏術。樓市辣招已完成歷史任務,也該是時候「壽終正寢」。二月廿六日便是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發表之時,港府應該在之前推出樓市救亡政策,取消辣招,救市也救人。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林鄭別再執迷不悟,給香港人一條生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