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事乘坐深圳灣口岸的過境巴士,由九龍到佛山往返。深圳灣口岸的設計,其實是繞道避開深圳市中心,從香港新界屯門過深圳灣大橋,抵達深圳蛇口前海,再連接廣深沿江高速公路北上。路程短了,巴士走廣深沿江高速公路,沿途有較多機會觀察,看到深圳、東莞的不少大型工程正在開展。
離開深圳灣口岸後,便是新規劃的前海自貿區,計劃中的前海自貿區打算加強與香港連結,重點發展金融和商貿,特別是金融功能,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利率及匯率市場化改革,促使深港金融市場互融互通、投融資便利化,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建設。
換句話說,前海自貿區打算參考香港的金融功能,放寬法例,複製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前海日後如何發展下去,是否成功,我們不得而知。但整體大灣區計劃不會因香港的萎縮而停滯則顯而易見。
另外一個明顯的動作是沿珠江海岸線的大規模填海工程,沿海一帶都看見大量新地盤,到處都是建築用大型起重架和推土機,看來是極龐大的填海規劃。
對珠江三角洲地區沿岸歷史稍為有點了解的朋友可能聽說過,其實今天珠江口一帶的土地,大部分都是幾百年來填海的結果。舊時廣州市河南對開本來已是浩瀚汪洋,此後陸地不停向南伸展,西邊的南海、順德、中山、珠海,及東邊的東莞、寶安、深圳沿珠江一帶,不少土地都是圍壩堆填得回來的,填海工程從明朝起一直沒有間斷。只不過昔日填海得來的土地都是用作桑基稻田,今日則用作商住工業。
香港有一些環保團體一直用各種理由反對特區政府的填海造地政策,主張保持現有的海岸線不變,其實只是眼光狹窄,掩耳盜鈴的想法。香港自從開埠至今,大部分主要商住用地都是填海得來的,港島北的海岸線絕非天然,從中環到筲箕灣都是填海地,對面海的九龍半島市區亦是如此。就算今天大家都接受保護維港,不應再大規模填海,維港以外的海岸很難同樣維持不填吧?沒有大規模填海,哪來今天的荃灣、屯門、沙田、大埔、將軍澳住宅用地,以及赤鱲角機場用地?填海造地仍然是解決房屋用地不足的最佳辦法。就算香港放棄發展,停止填海,北面的深圳和東莞,西面的澳門和珠海的填海工程還是會繼續進行。
要保護海洋生態,只可通過區域合作,聯合整個大灣區作規劃。若只對小小的香港水域諸多掣肘,鄰近地區卻大規模填海,整個區內水域的生態環境依然難以平衡。結果是香港自縛手腳,鄰近城市紛紛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