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老有所醫:分析認障者行為 照顧更輕鬆

隨着近年認知障礙症的社區教育和推廣不斷普及,更多人認識到認知障礙症患者普遍會出現一些行為和情緒的問題。外國有研究亦指,超過五成患者會出現「行為和心理症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很多照顧者誤以為這些問題是必然發生,而且無法避免。

最近,筆者為一個患上中期認知障礙症的伯伯進行到戶的家居環境評估,感受到家人對伯伯的起居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我建議家人進行一些家居小改裝,以提升伯伯的家居安全。完成改裝後,家人表示伯伯的退化情況好像嚴重了,半夜會起床打人,情緒顯得十分暴躁。雖然類似的行為於認知障礙症患者來說並不罕見,但我建議家人用ABC行為分析法,即A是前因、B行為、C後果三方面進行觀察。

宜嘗試從患者角度出發

首先應了解伯伯出現暴躁行為之前和當刻的情形,嘗試找出問題的A,例如伯伯在哪個特定情況下會起床打人。了解下得知原來女兒擔心伯伯半夜失禁,弄濕褲子會不舒服,竟然一個晚上替伯伯更換六次尿片。看到這裏,相信讀者大多能聯想到伯伯為何會出現暴躁的行為問題。

其實,除了患者本人身體及心理因素會導致行為問題外,照顧者的安排及家居環境亦有着密切的關係。照顧者宜放鬆心情,嘗試從患者角度出發,感受患者所需,需要時重新調整照顧方法,其行為和情緒問題或者就能得到改善。當遇上疑問或難題時,不妨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照顧工作自然會更輕鬆。

職業治療師呂家豪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