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就近期社會反修例風波,推出情緒支援及治療計劃,過去五個月共接到一百九十二宗求助個案,發現近半求助者患上焦慮症,年紀最小的是只有七歲的警務人員家屬,經學校社工轉介治療後,被診斷患上創傷後遺症。此外,醫學院研究亦發現從事傳媒、醫護界別或物業管理的人士,因接觸今次社會事件而患上精神健康問題,明顯比其他群體多。
學院在去年十月至十二月進行一項有關社會動盪對精神健康的調查,訪問了七百八十四人,當中九成八受訪者表示社交及工作因社會事件受影響,例如減少與朋友和家人見面機會和減少休閒活動等;亦有九成一的受訪者稱因受社會動盪而影響心理,分別有六成六的人士表示焦慮的水平上升,五成五感到無助或失去希望,而分別有三成七和兩成六的受訪者面對家人和朋友的爭執。
精神健康調查問卷亦問及由社會動亂造成精神創傷,出現包括焦慮,憂鬱及創傷後遺症症狀,結果反映特別群組類別人士,如記者或學生,因經歷和見證的創傷事件明顯多於其他群體,當中有三成的受訪者的抑鬱和焦慮情況較高。至於個人收入少過九千元或十九歲以下的青少年亦容易受到精神影響;前者有四成半人有中度至嚴重焦慮症狀,後者則有五成三。
另外,醫學院推出為期六個月的志願診症服務計劃,由去年八月至今計劃協助了八十人,年齡介乎七歲至七十三歲;其中四成九有焦慮症症狀、四成有抑壓症狀及一成一有創傷後遺症。
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陳國齡指兒童及青年被欺凌或目擊不安事件,導致患上抑鬱或焦慮症;若家長發現孩子有情緒行為問題,持續逾兩星期就應求助。
醫學院認為,這表明因職業需要而直接參與社會動盪的人更容易出現抑鬱和焦慮的症狀,並指事件令政見和職業種類影響人際關係,部分人亦不敢表達個人政見,甚至連分享開心事都會有內疚感。學院又呼籲市民大眾關心社會事件,同時也要留意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況,如有需要,盡快尋求協助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