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圍觀:敗軍知恥 實幹民生做好自己

區選結果一面倒,有人說是「非戰之罪」,有人就說是「心服口服」,始終離不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格局。筆者則強調,建制陣營的社區工作從不輸蝕,成敗關鍵必然是社會氣氛。

得票增加 建制不能敗走

毫無疑問,二○○三年同樣是輸給社會氣氛,可是今天的政治風浪更大更烈,建制所得議席是回歸後新低。不少人憂慮,建制丟了那麼多議席,會否令民生水平大倒退?平心而論,建制少了議席,可是得票卻較二○一六年立法會選舉建制的總和增加了三十七萬,共一百二十萬票,單憑這一點,很明顯敗選卻不能敗走!畢竟社區服務「知音人」與拒絕區議會政治化的聲音還是大有人在,因此建制更加需要努力不懈再向前。雖然在社區層面,卸任議員將以其他形式服務市民,民生大致可維持。可是在區議會層面就比較複雜,縱使反對派有不少資深議員當教官,然而要搞好民生,就必然要和政府合作,這種合作隨時變成死亡之吻的陰霾下,地區服務效率必然受到影響。就像二○一○年民主黨走入中聯辦接納政改方案,之後卻遭激進派倒戈追擊的事例。

輕忽民生 以港經濟作賭注

中央政府定性事件為「港獨」或「顏色革命」,然而卻有不少示威者表示,他們純粹為了發洩不滿。筆者欲指出,在大型社會運動中,個人意識的總和並不等於集體意識。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Gustave Le Bon撰寫的《The Crowd》指出,個人意識在集體中會被模糊化,取而代之的是感性的立場導向掩蓋理性的事工導向。縱使投票只為了發洩不滿,但反對派的司馬昭之心,毫無疑問並不是停留在不滿的層面,而是赤裸裸地衝擊特區管治,並且毫不猶疑地以香港經濟及民生作賭注,實在不是開玩笑。

中美博弈 港勢長陷苦海

在中美博弈的大局下,屬於中國的香港將是美國的攻擊目標,這種形勢在短、中期都無法改變,香港將長期苦海行舟,隨時應對巨大風浪。要注意的是,特朗普也自身難保之時,看不出能拿甚麼好處給香港,反而更是趁機削去一些有利於香港經濟的甚麼法案。

由於整體經濟環境轉差,香港唯一的出路將是更加依靠內地,得出來的結果又是否大家的想像?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