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案如刀 架港頭上

美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被商界形容為「架在香港頭上」的一把刀,擔心《法案》生效令香港的國際特殊地位從此岌岌可危。金融界普遍認為,未來國際投資者對於來港營商、設立公司以及進行融資等商業活動,都會愈趨謹慎,需考慮多一重政治風險,長遠不但對香港經濟產生巨大影響,本港多年來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亦會備受衝擊。

對於《法案》簽署成法,星展銀行(香港)投資總監辦公室高級投資策略師李振豪認為,中長期勢打擊香港投資信心,甚或改變經濟結構,由於目前未有具體範例協助釐清制裁的形式,外資在港設立公司時,需另外考慮香港的政治風險。

貿易出入口料為主要制裁方向

他估計,香港貿易出入口範疇是《法案》制裁的主要方向,而資金流動暫時並非重點,香港作為重要的金融及集資中心,不但是企業上市集資的首選地,更是重要的互聯互通市場,當貿易方面遭受制裁時,長遠而言香港經濟結構或更側重於金融業。

滙豐銀行亞太區顧問梁兆基預計,《法案》短期內對香港經濟不會有顯著影響,但長遠「猶如多一把刀架在頭上」,或影響市場投資信心。不過,他指美國國務卿需每年評估香港情況,再作相應決定,預計美國嚴格執行《法案》的機會不大,目前商界未有太大憂慮。

中美貿易戰已拖累香港出口連跌十二個月,梁認為,本地經濟動力已於年初起下滑,至近月受示威影響,消費需求亦同時轉弱,認為全年經濟負增長已成定局。至於明年,受基數較低影響及市場逐漸學會對應中美貿易戰,料經濟或有輕微正增長,惟本地示威活動難以預測,內需的表現仍有待觀察。

另一邊廂,《法案》對香港商業樞紐造成的打擊不容忽視。有歐資基金發表報告指,簽署《法案》勢對香港作為國際商業經濟樞紐構成長遠影響,減低外商在港投資的吸引力,同時亦增加中美貿易談判的複雜性。

貿易政策倘變 美企利益亦損

資料顯示,二○一八年美國對香港的採購商品貿易盈餘達310億美元(約2426億港元),目前有逾一千三百家美國公司在港營運,其中二百七十八家更以香港作為區域總部。若果美國對香港貿易政策出現任何改變,意味美企業自身的利益亦受影響。

儘管製造業廠商普遍認為,《法案》短期對香港工商界影響有限,但香港表廠商會首席名譽會長兼時計工場主席林偉雄稱,不能忽略長期的影響力,因美國可以香港人權為由,要香港接受差於現時的貿易條件,有權加徵香港入口美國的關稅,甚至限制港商與美國貿易等。香港成為中美貿易角力棋子,香港總商會主席夏雅朗認為,簽署《法案》將損害國際商界對香港的信心,影響投資者來港開設業務。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