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選後變化

今次區議會選舉在反修例示威暴亂還未完全結束之際舉行,結果是民主黨及其同盟大獲全勝。這本是意料之事,從市民同情暴亂便可以看到,也當然反映過往不熱心投票的年輕人全面投入的效果。如果區選結果代表着一次民意的表達,支持或同情示威暴亂的佔了逾半數選民,反對者亦有約四成。這樣的比例,實際上回復到回歸初期反政府與親政府的比例,並不特別令人驚異,只是回歸二十多年的民心、民生工作的效果全部失掉。

選舉往往反映一時的政治選擇,可以有反覆,而且今次區選是單個選區單議席,票數多便取勝,支持落敗者的票數便失去效果,在民主要求方面有所欠缺。此所以在英美體制以外,以歐洲為主,多採比例代表制來保障少數的利益,香港回歸後立法會選舉亦採比例多議席制。

因此,今次區選議席的大變動,並不完全代表民意,也不一定可以在日後延續或堅持。從選舉民主的角度看,這一次主要是選民對特區政府和原來佔多數議席的政黨一個教訓,要求改變,但改變還在體制之內,並非革命。觀乎選舉中當選者不敢提出暴民的訴求,以及候選人中提暴民的訴求而落選,顯示出這次選舉即使表達了民意,也還是要求體制內的轉變,沒有任何「光復」、「革命」或解散政府、解散立法會、解散警隊的體制外要求。

這次選舉大變,從民主意義來說,是好事,也是所謂政黨輪替在地區上的表現。轉變未必可以落實,但至少給出機會,讓不同的人和組織從事。而經時間考驗,優劣真偽可辨,下一次選舉也可以扭轉。就區選而言,今次勝敗並不絕對,敗者更可藉此作深刻的反思、檢討、改善。

可是,就當前反修例引起的示威暴亂,區選結果會給政府的執法有巨大的壓力。本來犯法者被執法是天公地道,也是法治的根本,然而,示威暴亂者必然挾選舉大勝的民意來要挾政府,選舉不談「五大訴求」,勝選後肯定會重提,騎劫民意。在這樣的政治壓力下,林鄭政府會否屈服投降呢?這是香港能否從示威暴亂中拔脫出來的關鍵。

當前的變數在於:一、泛民主派及其背後的支持者會否乘勝追擊,要求政府投降讓步。若政府堅持法治立場,不特赦暴民,會否暴亂再起?

二、他們會否着眼於明年的立法會選舉,放棄暴力,努力為明年選舉建立條件與基礎,以便一舉而攻下立法會,挾立法會與區議會的民意脅迫政府?

區選只是暴亂之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