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工作壓力大,容易出現焦慮緊張,手腳出汗,一般人以為這是氣虛現象,欲以高麗參補氣養生,但有中醫師提醒,手腳冒汗除了是氣虛表徵,還會伴隨陽浮問題,若單以補氣方法,會讓更多熱湧上上身,讓人燥熱,後果不堪設想;若伴隨陽浮,應配以潛陽方法治病,如服用龍骨牡犡湯,並應時刻提醒自己放慢生活節奏,盡量抽空出外放鬆心情。
註冊中醫師潘子剛表示,典型氣虛包括肺氣虛、心氣虛、腎氣虛;而隨着天氣轉涼,肺氣虛弱的人容易咳嗽,抵抗外感風寒能力較低;心氣虛的人則會心跳偏快,活動能力降低,走斜路會容易「喘吓喘吓」;而腎氣虛弱的患者則會影響大小二便等。
潘指出,真正虛弱的人即使透過充足睡眠亦不能回復體力,容易疲累,而且出現脫髮,由於這類人的元氣損耗大,自我復元能力偏差,但氣虛伴隨陽浮的患者,則會手腳冒汗,他們多是上身熱、下身寒,正正因為他們留不住身體內的元氣,更令元氣從上身離開身體,臨床上十個氣虛患者中,有一半伴隨陽浮,他們均會出現精神緊張的狀態,不能放鬆。
潘續謂,一般來說,氣虛的人會在中老年出現,但現時港人生活壓力緊張,需要經常出外應酬,甚至捱夜工作,這些壞習慣消耗元氣,令體力透支,愈來愈多年輕人都出現氣虛,而且部分年輕人自出娘胎便有虛弱症狀,求學時通宵趕功課而捱出病,畢業後投身職場亦會因繁忙工作變得焦慮緊張,體質容易「漏氣」,變得「唔捱得」,出現脫髮、睡眠質素差、手腳冒汗等表徵,這類患者更需保重身體。
典型氣虛人士可透過服用補氣健脾的食物,如人參、白參、北芪、南芪等,若是伴隨陽浮的人,則需配以潛陽方法解決,如服食龜板、龍骨牡犡等,但亦有一些人亦會伴隨濕熱症狀,腸胃有明顯阻礙,如便秘、痰濕、瘀血等,他們便需優先透過清濕熱方法,化痰化瘀,疏肝理氣,及後才能採用補氣方法改善氣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