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與內地連接

報載香港已有二十萬人取得內地居住證,即經常在內地工作與生活者。事實上,這個數目低估了香港居民在內地工作生活的比例。居住證要求在內地常住六個月以上,香港居民為了逃避內地比香港高的入息稅(居住期達一百八十三天),多數不會申請內地居住證。香港居民每天經海、陸路進出內地的,達四、五十萬人次以上。香港居民與內地有經常性往來的便佔了一個頗大的比例。相對於從來不到內地的香港居民,數目相信相差巨大。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發展中,香港與內地的交通、過境手續等會愈來愈方便,兩地人員的融合會進一步加強。即使有部分人士因為政治偏見而歧視內地,兩地來往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香港居民往內地升學、就業的正在倍增,旅遊的亦不在少數。如今反修例風波引發出來的歧視內地情況,不過是部分媒體誇大。就算不親中,願意返內地的還是佔了多數。因着血緣和經濟、社會、文化關係,加上內地社會經濟的急速發展,這不過是事所必然,理所必然。

從這個現實出發,民主的原則是少數服從多數,香港社會與內地的關係緊密,政府施政便應為大多數人服務,兩地之間的連接只應加強,不應人為設置障礙。而當兩地來往方便且頻繁,對內地有政治歧視的人,也可能在事實面前轉變態度。

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在加強與內地連接方面拖拖拉拉,極不情願,這反映出特區政府官僚還改不了殖民地時期的心態和政治取向。但在中央政府支持和社會的要求下,還是比回歸前有所改善,只是改善不足,有眾多的發展空間。

反思反修例事件,或許中央要督促特區政府的官僚加快跨境連接的各種基建投資和制度更新,特區政府不能依從反中政治勢力的要求和壓力,阻撓兩地連接的發展。不喜歡內地的人可以不用跨境設施,卻沒有道理去阻礙願意與內地融合的香港居民與內地更方便地往來。這是基本民主與人權的原則,也是涉及社會大多數人的生活要求。

事實上,建鐵路連接需時,特區政府應該及早規劃,把香港融入內地的高鐵網絡之內。除此之外,通訊的連接──取消漫遊和長途電話費收費,降低數據費但仍可維持「一國兩制」在數據管理的差別;金錢支付的連接──網上跨境支付開通,但仍可維持內地的未完全金融開放的體系,單此兩項便可以大大減少香港居民來往內地的成本與時間。而回鄉卡智能化也可以使香港居民方便地使用內地的公共服務,使有心的香港居民變成內地準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