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式治療SEN生 將消極變正向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簡稱:SEN)往往被人忽視,自我感覺不佳甚或沒有信心,有醫院及大學合作推出以「認知行為治療」、「正念瑜伽」及「正向心理學」作為介入手法,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堅毅力。昨公布研究成果時發現,消極的自動思想出現轉變,能有助預測降低消極情緒及增加正向情緒,而正念注意力和意識的改變,有助減少參加者行為問題和增加正向情緒。

仁濟醫院連同香港大學於一七至一八年推動一項名為『「堅正人生」增強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自我效能感研究計劃』,研究共涉及一百三十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中學生,當中包含專注力不足、讀寫障礙及身體弱能等學習困難的同學。

研究結果總結出六個增強SEN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健康的重要治療成分,建議增強自我意識,專注內在變化從而令學生調節情緒及行為;給予個人肯定,增加幸福感;參與體驗活動,增加青少年的控制感和成功感;增強正向情緒;促進合作體驗及建立信心。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黃富強教授表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處理精神健康及情緒方面,都面對相當困難,如憂鬱和焦慮情緒較多,外化行為如發脾氣等亦較同齡多,故是次研究特地加入更多互動式的介入手法,並可見成效不俗。

透過運動增互動 改善人際關係

十八歲患言語及讀寫障礙的德德就是其中一位參加者。他分享說自己參與計劃的正念瑜伽活動後,透過運動增加了與同學間的互動,變得比以往開朗,並改善了人際關係。他續指,個人亦較以往更能掌握如何表達情緒,當情緒不穩時,更會採用曾學過的清涼呼吸法令自己冷靜。德德的輔導社工柯姑娘透露,明顯見到他的轉變,亦觀察到他逐步放下以往的執着,嘗試對自己寬容。面對成績問題時,會減少責備自己,並對他人釋出善意,勇於接受他人的支持,整體正向情緒明顯增加。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