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路邊空氣質素,政府資助柴油商業車輛車主淘汰舊款車,更換成廢氣排放量較低的歐盟六期(歐六)型號。淘汰歐三或以前型號的計劃今年底完結,去年施政報告公布擴展資助至歐四型號,但計劃仍未展開。今年初起,非專營巴士營運商為等待申請資助,紛紛擱置換車計劃,導致逾百間底盤代理商、零件供應商等生意應聲大跌,更出現裁員潮。業界指前期換車計劃一直持續,現卻突然「斷纜」,因政策不銜接,隨時令本地汽車生產工業鏈消失。
環保署一四年起,分階段淘汰八萬二千多輛歐三或以前的柴油商業車輛,包括貨車、小巴和非專營巴士,於限期前拆毀及取消登記的車主可獲特惠資助金,計劃今年底完結。去年施政報告建議,資助車主於二○二三年前淘汰約四萬輛歐四車輛,惟至今「只聞樓梯響」,不少非專營巴士營運商因新計劃未推出,加上近期過境巴士和旅遊業生意大跌,今年初起已擱置定期換車計劃,等待撥款通過才正式買車;直接打擊本地汽車生產供應商生意。
每年約有四百輛三十一座或以上的非專營巴士需要更換,由代理商進口底盤,於本地工場裝嵌車身,再運往其他汽車零部件廠安裝座椅、冷氣、音響等,歷時約一年。多家涉及換車工序的供應商現時只靠零星維修生意「吊命」,甚至要大幅裁減人手。「平時有近廿個底盤流水作業式裝嵌車身,另有二十部車完工準備交貨。」元朗一間經營約三十年的車身製造廠內,約八萬平方呎的廠房經已停工,只有兩個汽車底盤停泊在工地,其董事副總經理周瑞興指,公司已多月沒有新訂單,每月租金卻要約三十萬元。工廠全盛時期約有六十名員工,預計要裁減三分之二人手。
另一間有七十年歷史的巴士座椅製造廠同樣面臨困境,其董事總經理許志忠指公司生意由今年三月開始衰落,現時跌至近乎零。其工場設於內地,約有二百名工人,本港的廠房則有十多人負責行政、裝嵌和維修工作。這數月來自然流失加上裁員,公司已經減少四成員工,卻仍未能解決經營環境。
「政府係好心做壞事,香港幾十年嘅汽車工業隨時因為一個唔持續嘅政策無晒!」底盤代理商兼香港巴士業供應商聯會主席何建平指出,本港有逾百間巴士業供應商,包括底盤代理商、車身製造廠、冷氣廠、座椅廠等汽車零部件公司,不少屬傳統手作工業,有約五千個家庭靠此行業維生。他坦言現時行內「吊緊鹽水」,不少供應商多月來沒有簽新訂單,預計裁員潮一觸即發,部分公司甚至會倒閉。
「如果呢啲廠執晒,架車有事都唔知可以搵邊個整?」公共巴士同業聯會副主席鄧子強擔心供應鏈一旦消失,難以在坊間找到維修用的零件,營運商或轉而入口質量較差的內地車,影響行車安全。由於運輸署規定非專營巴士營運商申請劏車時,舊車仍須持有客運營業證,否則無法申領特惠資助金,他建議環保署為新措施生效前注銷的車輛作追溯安排,讓營運商可以如期換車,同時避免對供應商帶來不利影響。
環保署發言人回覆指,正草擬有關計劃細節,並會稍後諮詢業界。該署會爭取於二○年初向環境諮詢委員會及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匯報細則安排。就非專營巴士業界建議放寬申領特惠資助金時舊車必須仍持有有效牌照的要求,該署與運輸署正積極考慮相關建議,待擬定整個計劃實施細節後,會盡快諮詢業界。
文:楊嘉文
圖:朱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