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日前發表施政報告,聲言要「加重藥」解決香港積累多年的房屋問題,更提高首次置業人士的按揭成數。對此,社會各界當然表示歡迎,但問題是,置業問題真的如此可以解決嗎?
上星期,林鄭月娥一句「不再需要為住屋問題費煞思量」,引起大家的期待關注。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透過香港按證保險有限公司扶助首次置業人士,以九成按揭保證的價格,購買價格上限為八百萬元的住宅物業。特別令人注意的是,若然置業人士未能通過壓力測試,仍能申請最高九成按揭成數,惟保費或利息將會額外調整,以及每月入息至少達到五萬六千元。
然而,今年至明年的經濟展望,預期情況不容樂觀。雖然本港近日暴亂活動未有直接衝擊樓市,但未來樓價下行的壓力仍是相當之大。如果市民因為政策出台而急於「上車」,有機會形同「火中取栗」,日後甚至會出現多年前「負資產」的情況。故此,市民於購置住宅物業前,亦應考慮當中的風險,包括外圍經濟因素及個人承受能力。
另外,特區政府將推行「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白居二)恒常化,並且將會逐步增加配額。「白居二」推行數年,不外乎就是兩個問題尚未解決。第一,抽籤機制應加入申請年期的因素作為調整,避免有申請者多年之後仍然空手而回。現時的機制可說是相當「公平」,不論是首次還是多年的申請人士,中籤的機率也是幾乎一樣。事實上,資助性房屋不是輪盤遊戲,而應該盡量營造公平環境分配機會。每當出現極端幸運或不幸運的申請者時,實則就是反映制度中的缺陷。
第二,就是許多未補地價的居屋已過政府的擔保期,使有意置業者難以申請到合理的按揭計劃。現時,居屋的擔保期一般是三十年,但流出綠表市場的單位卻往往超過二十年的樓齡。即使「白居二」中籤者有能力支付首期,但因擔保期餘下少於十年,致使每月還款額容易高於承擔能力。一直以來,坊間有聲音希望政府能為「白居二」或綠表人士所購置的單位提供更長的擔保期。然而,當局如今只增加申請名額,卻不理當中執行細節,感覺就似欠缺真正的承擔。
與此同時,當局將以市場二折的定價,出售現時三十九個「租置」屋邨內約四萬二千個未出售的單位,但暫緩擴展「租置」計劃至其他屋邨。事實上,現時租置屋邨樓齡較高,日後或需面對不同規模的維修計劃。加之,「租置」社區一直要求解決混合業權的情況,界定清楚政府及業主的責任。若未能解決有關問題,貿然重推舊「租置」計劃,未必能吸引租戶「上車」。當然,長遠來說,還是需要全面推行「租置」,讓基層市民也能有能力擁有自己的居所。
說到最後,還是政府承擔的魄力。面對香港半世紀以來的困局,當局理應釜底抽薪做好政策。今年的施政報告只能說不完美但可接受,仍然有種未能擺脫過往思維的感覺,難免令許多市民感到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