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四中全會定型制度影響深遠

十月一日的大閱兵,是中共建政七十周年的盛事。但實際上,就高層而言,最重要的紀念活動,應是即將在本月舉行的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這次會議將總結七十年來革命、改革、發展的經驗,將其作為成型的制度固定下來,這才是七十周年的最重要成果。

按照此前政治局會議的安排,四中全會的主題是:「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對於這一任務,早在鄧小平一九九二年南巡講話時就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按此推算,應為二○二二年左右;而後,江胡時代又多次提出,「到建黨一百周年的時候,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將目標時間定為二○二一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提出了明確時間表,「到二○二○年,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今次四中全會,等於進一步提前研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具有濃厚的定型意義。對於這一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

其一,十八大之後,中共已確立了新的指導思想,劃分了歷史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從嚴治黨,都在不同領域,規劃好了路線圖。治理體系、治理能力,與這些息息相關,而又有不同。在位階上,高於改革、法治、黨建,處於最頂層設計;其與指導思想有交叉,但不像指導思想那樣側重於理論,而是有大量制度性內容,對於黨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外交乃至對台、港澳等,作出全盤擘劃。總之,四中全會標誌着十八大以來一整套的治國理政策略,完成了最頂層的總體設計。

強化鞏固核心權威

其二,面對國內外各種複雜風險挑戰,以及意識形態的多元化思潮衝擊,中共高層極力強調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並頻頻重提鬥爭精神、鬥爭意識。將十八大之後的各種新體制加以系統化,上升到治理體系進行定型,一錘定音,反映出最高領導層的制度自信。更重要的是,制度定型,對政治社會運行的各方面加以框架界定約束,對各種社會資源進行全方位掌控,這是很有力的鬥爭武器,用以震懾各方面的不同聲音,強化鞏固核心權威,因而具有特殊的現實針對意義。

其三,治理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七十年不同時期的波折動盪,中共在一九八一年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之後,近四十年來,隨着形勢變化,對許多歷史問題的定性已悄然改變,同時又有許多新的歷史疑惑和思想混亂在堆疊糾纏。要定型治理體系,勢必要回溯歷史,講清制度定型的來龍去脈。正如十‧一閱兵遊行,雖然重心在於展示當下的成就,但毛、鄧、江、胡的巨幅畫像,都是不能繞過去的。四中全會如何總結評價七十年歷史,將是一把折射歷史觀、價值觀的標尺,深度影響中國未來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