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也有情緒低落或焦慮的時候,但如果負面情緒揮之不去,慎防焦慮症纏身。衞生防護中心最新一期《非傳染病直擊》探討本港焦慮症的情況,指焦慮症於慢性病人士中相當常見,例如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同時,焦慮症亦可誘發慢性病,兩者可謂互為因果。為避免負面情緒演變成焦慮症,衞生署建議市民增加抗逆能力,包括避免設定難以實現的目標,而心情低落時,不妨散散步。
當一個人的焦慮情緒持續不減、不可控制或妨礙日常生活時,即可能患上焦慮症。衞生署表示,常見的焦慮症包括廣泛性焦慮症、驚恐症、恐懼症及社交焦慮症。
廣泛性焦慮症通常伴隨肌肉繃緊、頭痛、煩躁不安、疲勞及失眠;驚恐症的人會出現心跳加速、出汗、顫抖及呼吸急促等。恐懼症會對特定事物產生焦慮、恐懼或迴避,例如人群恐懼症或幽閉恐懼症。社交焦慮症則對平常社交互動產生顯著恐懼。
根據本港的精神病流行病學調查,十六至七十五歲人士當中,患廣泛性焦慮症比率是百分之四點二,女性在所有焦慮症中的患病率均較男性高。目前醫學界對焦慮症的確切成因未完全了解,但相信與某些神經遞質系統失調有關。另外,遺傳傾向、創傷經歷、性格及環境壓力等,均是風險因素。
衞生署表示,焦慮症多與慢性病相互影響,因為精神壓力會擾亂身體系統,例如內分泌或免疫系統。慢性病反過來亦會增加患焦慮症風險,因病人可能因嚴重疾病而有負面情緒。衞生署指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驚恐症分別會增加患冠心病及心肌梗塞風險四成七及三成六。焦慮症亦會令糖尿病風險上升四成七。而糖尿病亦會增加焦慮症風險達兩成。
要治療焦慮症,一般可以透過藥物或心理治療,衞生署表示,當面對壓力或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要增強自己的抗逆能力,防止演變成焦慮症,例如避免不合理地把小問題誇張成大災難,亦要避免設定難以實現的目標。
奉行健康生活模式亦至關重要,即使散步一小段路,亦可紓緩焦慮情緒或症狀,又提醒情緒低落時,切忌飲酒及盡量避免攝取含咖啡因食物,因這些食物會干擾睡眠,加劇焦慮或誘發恐慌症。如果情緒持續低落,應找人傾訴或盡快求醫。